寫在最前面:
2005年之前電腦、手機還屬於奢侈品,追求音箱的音質那更是不可能,多數人還是在聽音質更好的CD機。對於音箱也就是聽個響。
即使到2008年的時候,2.0的音箱還沒有現在這麼流行,一款好用且價效比高的2.0音箱就更難得了。在那時市場上多數人還是購買2.1的音箱。2.0音箱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發燒友的專屬,價格普遍都是2000+。
在那之前,我還在使用畢業工作時在出租屋裡使用的漫步者2.1音箱。直到自己買了房子,搬了新家,開始覺得2.1的電腦音箱已經完成不能勝任了。所以閒來無事,就著手自己做一套2.0的音箱。前前後後總共花了1個月的時間。
本文也是回顧一下在2008年製作音箱的歷程,雖然在現在看來覺得喇叭一般、功放一般、外觀也一般。但這就是當初我們的喜好,就好比那些年追過的女孩一樣。
先說一下2.0和2.1的區別2.0音箱就是隻有左、右兩個聲道的音箱,而不帶有重音炮的音箱組合。對音樂的表現力是極強的。尤其是中頻方面。比較適合聽音樂、人聲。
2.1音箱是由一個低音音箱和一對低音較弱的全頻音箱組成。低音有優勢,但是中音的表現卻不如 2.0 音箱。所以,比較適合在電影和遊戲中應用。
接下來就是當時的製作細節,2008年手機相機還沒有那麼清晰,所以照片清晰度差點,畢竟只有150萬畫素。
喇叭單元選擇當時市面上比較多的是國產喇叭的方案,國外的喇叭價格高,引數少,要求的專業能力較高,不利於後期調整。
國內喇叭的品牌有:惠威、銀笛、飛樂、南鯨。惠威價格虛高,銀笛作為上海的老品牌,也給國外許多代工,價格也比惠威要便宜1/3。
喇叭的尺寸則選擇了中低音6.5寸的適中尺寸。8寸的話勢必會導致箱體過大,不利於桌面的佈置。況且那時還是17英寸的CRT顯示器。
結合價格和品牌,最終選定了中低音:銀笛YD167-1506 6.5寸羊毛盆材質, 最大功率80W,單價106元/個;
高音:銀笛YDQG5-34防磁高音,最大功率50W,單價38元/個。
以及分頻器:佳訊AS-23C,分頻點3200HZ,功率160W;
(分頻器是音箱內的一種電路裝置,用以將輸入的模擬音訊訊號分離成高音、中音、低音等不同部分,然後分別送入相應的高、中、低音喇叭單元中重放。)
箱體制作箱體制作涉及到長寬高的尺寸,也就是箱體的內部容積,對應的喇叭引數需要有對應的容積來發揮出最佳的效果。
以密封箱為例,音箱的容積=(內長*內寬*內高-單元等效體積)*吸音材料調整係數。
一般一隻低音6.5寸喇叭的兩分頻音箱淨容積約14升左右。
接下來就是逛各大論壇,借鑑別人的經驗,好在那時候各大廠家都有針對自家喇叭單元的音箱箱體圖,所以最終選擇了以下方案
採用倒相管式(不打孔的稱為密閉箱或封閉箱;打孔的稱為倒相箱;),箱體尺寸360MM*220MM*280MM(高*深*寬),18MM高密度板。
功放當時淘寶上可以直接購買組裝好的成品小型功放,價格大概在500左右,自己購買配件組裝大概可以省去1/3,所以自己購買配件組裝。
功放板:整合2片3886TF晶片的功放板一塊,單片3886最大輸出功率65W,價格150元;
變壓器:最大輸出功率180W,輸入電壓220V,輸出電壓有雙25V,雙15V和單15V,價格60元;
調節音量大小和低音的電路板40元;
功放外殼含接線柱等配件,45元。
整套差不多合計:350元以內。
製作過程(十幾年了,圖片很多丟失了)製作箱體、打孔、打磨
箱體的板材全部靠手工鋸完成,挖孔用飛機打孔器和手電鑽。中間加了一塊加強板,並開孔。
前面板開孔當時因為打孔器尺寸不夠,只能靠一點點鑿出來。所以看像不好,不過撞上喇叭就被蓋住了,不影響美觀。
箱體貼皮,前面板拋光、噴漆
組裝功放
組裝功放之前箱體已經完成,所以先接功放板試機,順帶調整箱體內的海綿。
功放組裝完成,參考賣家的走線,走線規整,位置合理,感覺還不錯。
用收來的二手建伍CD機配合試機,買房裝修幾乎花光了積蓄,電視櫃和電視都還沒買。
2008年剛裝修完,甚至連買液晶電視都要等發工資
到此,製作全部完成,當然後面我給這對喇叭更換了更好看的半成品箱體,底座以及更好的功放。
所以的花費在1000元以內。直到13年後的2021年,仍然沒捨得扔掉,偶爾聽聽覺得音質比現在千元的2.0音箱要好很多,也許這就是種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