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年好。
使用價值6999的雷電三桌面硬碟剪輯是什麼體驗?
今天就來聊一聊LaCie釋出時間不算太長的一款雷電三桌面硬碟,LaCie 1big Dock。
作為長時間以圖文形式展示評測體驗的一枚數碼博主,近半年時間也算是湊齊了細緻做影片的裝置,包括佳能R6搭配兩支大光圈RF鏡頭,電動滑軌、老蛙特種鏡頭,以及300W大功率LED燈和柔光裝置,也嘗試做了幾期影片,相對於圖文形式,個人感覺影片需要的細節更多,同時我又是看重畫質的數碼博主,拍攝影片素材全部都是4K規格,對於後期儲存裝置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做影片感覺比圖文更加上心,關於上鏡,關於配音,對於很多人都是一道門檻,當然對於我也是各種陌生的挑戰。
我目前的儲存裝置有NAS,兩塊固態SSD行動硬碟,其中NAS最主要的作用還是備份,固態SSD行動硬碟則是常年儲存專案資源庫,畢竟我一直都是蘋果使用者,對於剪輯軟體能熟練運用的,只有fcpx,而蘋果的專案資源庫大家都懂的,巨大無比,512G的蘋果本根本放不了幾個專案資源庫,就會爆滿。
那麼對於有類似需求的小夥伴們,從事自媒體以及影視後期工作者,或者純粹就是想剪輯影片湊一樂呵的使用者群體來說,LaCie 1big Dock這款雷電三桌面硬碟,能帶來什麼樣的體驗?這裡就同時從影片剪輯圖片處理使用場景以及雷電三拓展角度來聊聊這款售價高達6999的16TB桌面硬碟。
簡單看看細節不過2001太空漫遊中HAL9000是紅色的,而經過大師Neil Poulton之手,這個眼睛替換為藍色,從02年首次推出來計算,這個經典設計語言已經有十九年曆史了。
介面方面提供了一個USB3.0介面,一個高速SD卡槽,以及一個支援CF的卡槽,支援老裝置的相容,畢竟現在市場上5D4這類使用CF卡的全畫幅相機保有量還是挺大的。
還是希望後續LaCie能更新CF express卡插槽,畢竟CF卡已經是過去式了,未來主流儲存規格會是SDXC,而高階規格會被CF express佔據。
LaCie 1big Dock 整體都是金屬材質,磨砂質感手感很好,作為一款6999的桌面硬碟,整體做工是非常優秀的,拿到手也是沉甸甸,用料十足。
底部四個橡膠減震腳墊,接觸面積並不小,同時也提供了硬碟的鏤空散熱孔洞。
LaCie 1big Dock只提供了單塊硬碟位,沒有設計RAID的場景,因此整機厚度並不是誇張。
硬碟的抽取是透過正面右側的彈簧結構實現的,抽取後可以看到對應的兩塊結構,整個硬碟託都是金屬材質,而且用料相當厚實。
內建了一塊希捷酷狼Pro 16TB 3.5英寸7200轉硬碟,快取256MB,這是一塊設計7X24小時執行的專業NAS硬碟,能保證長時間不關機的穩定執行。
LaCie 1big Dock 容量也是根據內建的硬碟規格來選擇的,提供了4TB/8TB/10TB/16TB四種規格,讀寫速度也是對應的有提升,分別是225MB每秒、240MB每秒、260MB每秒以及280MB每秒,在我看來280MB每秒的速度已經足夠快速,可以實現4K規格LOG素材的直接剪輯,也能吃滿2.5G網路介面的頻寬,對於絕大多數使用者已經是足夠用了,不夠用的話還可以選擇SSD的Pro版本。
目前酷狼16TBJD價格為3999元,也就是說雷電擴充套件塢的價格大約為6999-3999=3000元,考慮到市售的雷電擴充套件塢(和Type-C擴充套件塢區別非常大,雖然物理形態完全一致)不菲的價格,同時還贈送一根80cm的雷電三資料線,這個價格也是可以接受的。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厚重的截面,著實有點厚道。
我用遊標卡尺量了一下,這個厚度大約是3.56mm。
整個擴充套件塢連同16TB硬碟在內,重量達到了1716g之巨。
產品設計應該是考慮了全球使用者群體,提供了各種規格標準的插頭,以及一根80cm的雷電三資料線。
如果你瞭解雷電三裝置的規格,就會知道這一根雷電三資料線也差不多接近300了,如果是更長規格的雷電三,價格還要翻一番。
使用場景體驗外接顯示器場景為什麼我要先探討這個使用場景?
雷電三的最大優勢就是頻寬,理論上雷電三的總頻寬是40Gbps,融合了PCI-E 4.0資料傳輸協議和DisplayPort影片協議,同時還能提供最大100W的供電能力。
總頻寬40Gbps,分為兩部分,18Gbps為影象傳輸頻寬,剩餘22Gbps為資料頻寬,影象傳輸頻寬是動態調節的,而且具備分配頻寬的優先權,不夠用的時候可以借用資料傳輸頻寬,也就是說資料訊號最多隻能獲得22Gbps的頻寬。
透過雷電三介面,最多可以外接兩個4k 60Hz顯示器,或者一個5K 60Hz顯示器,菊花鏈狀態下的兩個4K 60HZ顯示器透過動態調整會佔據絕大部分頻寬,留給資料的僅剩7-8Gbps左右(10bit和8bit位深頻寬會有輕微差別);而僅輸出一個5K 60Hz顯示器,留給資料頻寬的大約是13-18Gbps(5K解析度下8bit和10bit位深頻寬差距比較大)。
如果雷電三沒有外接顯示器或者顯示卡,那麼你的所有儲存裝置最高只能享受到22Gbps/8=2750MB每秒的最高傳輸速度。
回到外接顯示器上。
我們主要區分外接雙顯示器上,三種場景。
第一個場景就是兩臺顯示器均為雷電三介面顯示器,而且均為雙雷電介面,這個時候就可以享受雷電菊花鏈的優勢,即蘋果本、LaCie 1big Dock ,以及兩臺顯示器均用雷電三資料線連線,這樣最後一臺顯示器的雷電介面還可以外接雷電介面裝置,LaCie 1big Dock和最後一臺顯示器外接的雷電裝置共享7-8Gbps左右的資料頻寬。
第二個場景就是兩臺顯示器只有一臺有雙雷電三介面,另一臺則是現在流行具備C口輸入影片能力的顯示器,比如我就是這種場景。
這個場景其實和第一類場景一樣,只不過第二臺顯示器一般只有一個C口,本質上來說你只是會丟失繼續雷電菊花鏈的裝置的機會而已,這樣的場景也同樣可以帶起兩個4K 60Hz的顯示器。
我左側的顯示器為華碩PA27AC,具備雙雷電三介面,解析度2k,右側顯示器為明基SW270C,2k解析度,也具備一個C口,實測這兩臺2k跑起60Hz沒有問題,而且第二臺也並非是映象顯示,上圖系統中已經識別出來三臺顯示,但是好像有朋友第二臺只能跑到4k 30Hz,我後續也會繼續關注和測試。
第三個場景就是兩個顯示器均為普通顯示器,沒有雷電介面。
本質上來說,DP介面就已經具備MST(菊花鏈)的功能,但是在MAC上,這個功能就……
老老實實用LaCie 1big Dock的DP介面吧,同時蘋果本透過轉接介面連線另一款顯示器,如果顯示器有C口,那麼可以雷電線直連一臺,另一臺透過DP介面。
如果你用DP介面想嘗試MST功能,基本就是映象顯示了,也就失去了外接雙顯的意義。
回到LaCie 1big Dock上,外接雙顯還是比較輕鬆的,這裡我也建議大家在蘋果本外接顯示器的時候,儘量選擇帶C口的4K顯示器。
影片剪輯場景體驗影片剪輯場景是個什麼情況呢,正常場景為蘋果本或者MAC mini透過雷電三資料線連線LaCie 1big Dock,LaCie 1big Dock透過雷電介面連線顯示器。
影片素材從SDXC卡中匯出,這裡可以直接在LaCie 1big Dock中建立一個資源庫,SDXC複製的原始素材直接植入這塊16TB硬碟中。
LaCie的軟體中提供了插入SD卡後自動複製的操作,如果你的工作量比較大,還是建議開啟這個功能。
我也測試了內建的讀卡器對於高速卡的支援。
我手頭這張SDXC卡的規格是寫入120MB,讀取250MB每秒。
Disk Speed Test中成績能跑到寫入117MB每秒,讀取210MB每秒,基本上能發揮SDXC卡的效能。
至於CF卡槽的速度,我沒有測試,畢竟縱觀整個相機市場,新出來的絕大部分中高階相機都支援SDXC卡,CF卡已經接近生命的末期了。
閒置出來的USB3.0介面也可以外接其他素材源,比如隨身碟或者固態行動硬碟。
關於USB3.0介面此刻的讀取速度,我也分別用讀寫速度500MB/秒和1000MB/秒的固態行動硬碟測試了下速度,為USB3.2 Gen2規格(USB3.0、USB3.1 Gen2都是曾用名),速度頻寬上限10Gbps。
等到USB4.0一統天下,物理介面也是Typc-C形態,使用就會方便更多了。
我目前手頭的拍攝裝置,最高位元速率也就是佳能的R6了,最高可以拍攝4K 60幀,c-log素材。
但是佳能R6的CLOG是H265編碼,這個編碼目前除了蘋果自家的M1晶片剪輯不卡頓外,就連iMac Pro也會卡頓,所以我還是換成了普通的4k 50幀,H264編碼的MP4格式,這也是大多數做影片使用者、數碼博主的常用規格。
內建的16TB酷狼Pro硬碟,我也做了一個速度讀寫測試,Disk Speed Test中測試寫入242MB/秒,讀取251MB/秒。
AJA測試讀寫成績為寫入262MB/秒,讀取220MB/秒,基本符合預期。
從工作磁碟中向LaCie中複製資源庫,速度表現還可以。
這次剪輯直接沒有用代理和最佳化媒體,而是4K素材直接原素材剪輯,瀏覽素材、預覽和實時剪輯拖動,都沒有出現卡頓場景。
軟體使用體驗軟體體驗這塊我就簡單聊聊了。
Mac版本下的LaCie Toolkit軟體,主要是同步備份功能,以及針對卡槽的自動複製功能。
類似映象檔案的作用,和我在NAS上使用的同步備份性質一樣的功能,更新版本的Toolkit可以設定對應的同步資料夾,並且自定義想要的檔名。
針對於卡槽的自動匯入備份功能,也可以作為卡的內容備份功能使用。
其他使用體驗不使用了雷電菊花鏈的場景下,你還可以充分發揮這臺擴充套件塢的全部能力,包括外接一塊極速的固態SSD行動硬碟。
比如我這次就嘗試單獨接入一塊雷電三介面的固態行動硬碟。
速度很感人,當然就目前現狀來看,雷電三固態行動硬碟的應用範圍還算小眾,這麼高的讀寫速度,是用於應付超高規模的電影機拍攝規格的。
關於供電
LaCie 1big Dock雙雷電三介面都具備供電能力,這裡我連線蘋果本測試了一下供電功率,主雷電口功率大約為45W,副雷電口功率為15W。
這裡供電採用了PD協議,但,這樣的供電能力其實還是弱了一些,如果能提供65W或者更高供電,那就無需外接供電電源,可能體驗會更好一些,我是期待後續有升級。
關於發熱和噪音
因為我自己有NAS,NAS的噪音主要來自風扇和硬碟,硬碟佔據大頭,在硬碟參與讀寫並且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有些吵,不過LaCie 1big Dock表現還可以,第一是隻有一塊硬碟,第二是具備靜音風扇,整體噪音非常低,只有偶爾才會聽到一丁點聲音。
關於發熱,溫控還是可以的,我沒有詳細測試資料,但是表面溫度僅僅是溫手的程度。
總結該如何評價LaCie 1big Dock?
從整體方面來看,LaCie 1big Dock集成了雷電擴充套件塢和儲存資料功能,功能上非常完善。
雷電介面的意義就是在這個資料快速膨脹的年代,給予足夠的頻寬。
對於量大的影片剪輯使用者,LaCie 1big Dock提供了高達16TB的儲存空間,可以實現雷電菊花鏈,提供高速讀卡器,最佳化剪輯流程,資料也可以快速備份和同步,支援雙系統,可以滿足影片使用者的重度需求。
此外支援整機5年質保期內免費原廠資料救援1次,對於資料安全來說很有意義。
那麼有哪些遺憾?
1塊機械硬碟的設計限制了最高讀寫限制,應付更高規格的影片素材會有些無能為力,如果LaCie 1big Dock再提供一個Type-C介面可能會大大緩解這種窘況。
雖然這種場景還是比較少見的。
另外就是非滿血的供電規格,45W多多少少有些遺憾,可以帶的起15和16寸Macbook Pro的,至少需要65W以上的供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