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年前,隨口問了一下老人家本人,做了這麼多年圈鐵,沒有想過做一個純動圈玩玩嗎?老人家神秘一笑,嘿嘿,明年應該就會上了。果然,一年之後上了銅鳥的Demo,聲音尚未定調,但已經確定了半開放式動圈的形態。又果然,明年復明年的今年,終於看到了銅黃鸝上市的訊息,HiFi圈的產品現在不鴿個1年起步壓根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HiFi的
開箱部分很簡單,開啟盒子就直接看到耳機本體,線材預設標配的是4.4mm的高純度無氧銅鍍銀平衡線,如果想要2.5mm平衡或者3.5mm單端的線材需要額外花費680元購買,也可以理解為銅黃鸝就是一款主要針對耳機發燒友市場而開發的產品。
銅黃鸝的面板是整塊做舊黃銅,在logo周邊開了一圈小孔,用於動圈單元的後腔洩氣,官方宣傳銅黃鸝是半開放式動圈,所以這個黃銅面板內部並沒有濾網,是直通狀態;耳機本體也是相應的焦糖色,整體看上去是比較復古的感覺,看上去就給人一種“這應該會是很溫暖的聲音”的感覺。祖傳的佩戴,淺入耳,但是腔體不大,比較舒適。
接下來說說銅黃鸝的聲音部分,由於標配的是4.4mm的平衡插頭,所以就不測試手機自帶的小尾巴直推了,分別是用樂圖S1,海貝NR6,Kann Alpha,山靈M8以及墨菊這幾個有4.4介面的產品進行測試。
作為半開放式動圈的銅黃鸝,這種很特別的低頻讓我想起了天龍之前很火的MM400,那種有力、寬鬆、殘響細節豐富,但是收起來也乾淨利索,不拖泥帶水,聽一些快節奏的歌曲時不會連成一片,這種低頻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低頻,還是沒脫離老人家的傳統調音風格,不管別的咋樣,人聲韻味一定會做足,銅黃鸝的人聲屬於中等靠前,人聲厚度較足,聽女聲會有柔化的感覺,不算其他黃鸝那樣,會強調女聲的甜潤感。相反男聲的醇厚感比較強,很適合聽一些港臺的老歌,銅黃鸝的低頻配合人聲的韻味會把你拉回那個用磁帶機聽音樂的時代,滿滿的復古情懷。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用《一生所愛》這首歌作為銅黃鸝的測評文章配樂。
形容完低頻和人聲,如果按常規的套路來說,銅黃鸝應該就是一個偏中下盤,模擬味兒十足的復古聲動圈塞了吧?但別忘了,銅黃鸝可是一個半放式的動圈,大概也是得益於這個半開放的後腔,它的高頻優秀得像一顆獨立的高頻動圈單元發出的聲音,足夠明亮,定位也十分精準,絲毫沒有受量感偏多的低頻干擾,在單動圈上,我認為這算是很奇妙的聽感。
得益於半開放式的後腔,它的聲場很大並且有一定的邊界感,所以我本著這貨就是一個“素質不錯的流行塞”的心態去聽交響時,是比較出乎意料的,低頻的下潛和響應速度讓一些需要極低頻烘托氣勢的時候臨場感變得很強,高頻部分管絃樂的表現泛音自然、舒展,樂器與樂器間的分離度很高,銅黃鸝展現出的瞬態、動態以及規模感真是非常令人驚喜的。
前文提到過,銅黃鸝的驅動門檻對於發燒友來說其實不算高,一個帶有4.4介面的樂圖S1已經足夠,搭配更好的播放器的提升主要是體現在樂器間的分離度會更好,低頻下潛會更深一些,高頻在保持亮度的情況下,更加精準、絲滑。關於搭配建議我覺得算比較百搭,對前端不算挑剔。
不過這樣的半開放式動圈耳塞,難免也會有比較尷尬的地方,就是它的隔音確實沒法像那些封閉式耳機一樣好,不過還好不會像開放式大耳機一樣,外面的人聽到的和你是一樣大的聲音,一是銅鳥的前腔其實是封閉的,二是9.8mm的動圈單元所發出的聲壓也沒那麼大,我戴上開正常音量聽,旁邊的人離超過10cm的樣子就聽不到聲音了,當然還是不建議在你媳婦兒睡覺這種需要絕對安靜的環境下使用,否則可能有機毀人亡的風險。
總的來說,作為16年就成為黑黃鸝定製使用者的我,老人家第一次出純動圈耳塞,在聽到最終版之前我還是挺期待的,也看了一些朋友的評價,心裡大概有個不算太高的預期,不過在實際聽到之後,可以說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預期,甚至感覺比當年第一次聽到黑黃鸝時更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