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期間朋友找我裝一臺機器,要求是顏值要好點,方便挪動,提起來就走,效能中游,可以偶爾摸個魚,體積不要太大就好,替換硬碟等配件要方便一些。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搞,當時我手裡還有一臺喬思伯的T8在手邊,讓朋友試了一下,覺得把手有點硌,再考慮到替換配件要方便,這不正好喬家一物的BO 100麼!裝機走起!
配置單
CPU:Intel Core i7-9700K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Z390-I GAMING
記憶體:宇瞻 8G*2 DDR4 3600-暗黑女神NOX RGB燈條
顯示卡:技嘉Geforce RTX™ 2060 MINI ITX OC 6G
SSD:希捷Seagate 酷玩510 FireCuda 510 SSD PCIe 3.0 1T
散熱:利民(Thermalright)TR-TA120 EX 散熱器 單塔5熱管散熱器+TL-C12
電源:全漢 MS750G 750W金牌SFX電源
機箱:喬家一物BO 100
配件開箱ROG STRIX Z390-I是華碩Intel Z390平臺的最強ITX主機板,現在依舊挺能打的。
開箱動圖先來一張
背面是I/O介面解析和支援列表,還有特點介紹圖。
全家福,除了ROG STRIX Z390-I主機板本體以外,配件非常豐富,WiFi天線,4根Sata資料線,M.2螺絲以及M.2安裝套件,還有可程式設計LED擴充套件線、束線帶
ROG STRIX Z390-I主機板正面,因為很大一部分覆蓋著鈦灰色的散熱片,而主機板本體也是深色調,所以主機板整體有著金屬一般的質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泛著金屬鈦灰色的一體式I/O背板,學名冰甲,其全金屬材質的手感不是塑膠可以比擬的,也導致整塊主機板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堪比我們東北的大殺器之一——磚頭。
背面來一張,需要注意的是ROG STRIX Z390-I主機板背面還有個M.2介面
ROG STRIX Z390-I大部分的介面都設計在邊沿,便於安插,只是和我之前用過的兩代神板M6I和M7I不同,ROG STRIX Z390-I的CPU供電沒有和主機板供電放在一起,不過就我理線的水平來說,這個差距可以無視,哈哈。
主機板的風扇介面和華碩神光同步的RGB介面都在CPU 8pin介面旁排成一行。
由右上至左下依次為24pin主機板供電、MEMOK開關旁邊還帶著一個小led燈,USB3.1 GEN2介面、兩個Sata6G介面、前置面板的USB3.0介面。MEMOK是為了改善記憶體的相容性,當因為記憶體問題無法開機的時候可以進行自適應修正,也帶有糾錯Debug燈
拿掉說明書和貼紙再來一張精簡版全家福
M.2散熱片上自帶敗家之眼LOGO,雖然小小的,但是分量並不輕,散熱片背面是Laird矽膠散熱貼
扣上敗家之眼散熱,使得M.2硬碟出於雙層金屬散熱中的夾心位置,散熱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機箱前置介面、音訊介面還有工作情況燈的介面都在M.2硬碟散熱裝甲和PCI-E介面之間
記憶體
宇瞻的8G*2 DDR4 3600-暗黑女神NOX RGB燈條
包裝正面以黑底搭配NOX藝術照,支援燈效在右下角列了一排。
內層為透明托盤盒
常規造型來一張,金屬散熱片有細磨砂效果加持。
硬碟
開箱動圖直接來一張,希捷Seagate FireCuda 510,折騰過好幾塊希捷的這個FireCuda 510,之前跑測試的時候讀寫都在3000MB/s以上,4K讀寫速度也讓人舒適,作為系統盤非常不錯。
電源
畢竟要帶動9700K+2060顯示卡,SFX電源的選擇有限,我選的是全漢的MS750G 750W金牌SFX電源,擁有金牌認證,十年質保,風扇溫控,支援雙8PIN的CPU供電。
開箱動圖先來一張
MS750G全家福,MS750G本體,模組線、電源線,固定螺絲,ATX轉接板。
銘牌部分,MS750G的尺寸為125mm*100mm*63.5mm,看官方介紹,高度因為風扇網的凸起,所以需要加2mm左右,實際的高為65.5mm。
菊花位來一張,MS750G的8cm智慧溫控風扇,除了拷機測試的時候,沒見過風扇轉。
全模組介面,CPU供電支援雙8Pin(8轉4+4Pin)。
MS750G的外殼看著像是啞光的,其實表面經過磨砂處理,手感也是不錯,哈哈。
散熱
朋友不想裝水冷,就想走原教旨主義路線,所以我給他選了利民的單塔5熱管的TR-TA120 EX散熱,全鍍鎳,迴流焊,壓個9700K不是問題。
開箱動圖先來一張
360°動圖展示來一張
全家福,TR-TA120 EX散熱本體,帶有橡膠減震的C12pro-G風扇一把(1850轉/分,82CFM風量),安裝說明,扣具+螺絲,還帶了一管TF7矽脂。
TR-TA120 EX散熱的52片全鋁鰭片這個角度看著莫名的規整,頂部還有利民LOGO的鏤空開孔,單塔5熱管的本體三維為124*45*154mm,這個身段相容性肯定沒啥問題。
全鍍鎳迴流焊,6mm的5個逆重力熱管看起來很粗壯,CNC銅底底座帶保護貼
BO 100機箱
BO 100機箱的彩盒外包裝很簡潔,黑底配白色機箱感覺很搭。
BO 100機箱本體被包裹在海綿結構之中,直接透過皮質提手拉出來就可以,第一次體驗這個皮質提手覺得質感還不錯,而且還算結實。不過我更喜歡的是這個皮質提手給機箱所帶來的精緻感。
360°動圖來一張,一體成型的圓潤外觀在喬思伯本家前輩V8上也見識過,不過BO 100機箱是整個鋁材的彎折,而且很明顯更加嬌小(233*239*282mm的三圍),整體看起來有種圓滾滾的感覺,邊角的處理也更老練,2mm鎂鋁合金表面細膩的磨砂處理手感摸上去還是很棒,再加上4mm的正面鋼化玻璃(帶有區域黑化塗層,像我這種懶得收納線材的人有很大方面,因為可以遮擋線材),顏值非常不錯~
BO 100機箱的I/O區有2個USB3.0、1個USB3.1 Gen2 Type-C和1個3.5mm耳麥介面,整體看上去不知道為啥讓我想起了手機的齊頭簾……
從BO 100機箱的背後就能夠看出主要結構了,12cm風扇位、橫置主機板、電源下置,顯示卡可以不用轉接就直接插在主機板上了,上方的皮質提手是為了方便抽出內部框架設計,喬思伯設計的小細節還是不錯的。
內部框架在擰下固定螺絲之後一拉提手就抽出來了,不用擔心順滑,框架邊沿的主要部位有特氟龍PTFE材質,能夠防止內部框架和五金支撐架之間的摩擦導致漆面損傷,看看內部結構。左右兩側的撒熱孔在內部有防塵網,透過螺絲固定,進出風雙向防塵設計。
整體看下內部結構,可以看到裡面還有一個五金支撐架,用於加強整體強度的,避免長期使用提手導致鋁框變形。
BO 100機箱的底部四角有四個鋁合金橡膠腳墊,中部有大面積的散熱開孔,不過已經被防塵網完全覆蓋住了,而且為了在運輸過程中不掉落,還用紙膠帶加固了一下。
BO 100機箱很貼心的附帶了螺絲收納盒,所有螺絲已經按照分類放好。
BO 100機箱的內部框架採用了黑平光塗層工藝,頂部是完全鏤空的,其實還有位置可以根據需要安裝2.5和3.5硬碟各一個。
換個角度看一下,支援雙槽顯示卡,所以要注意顯示卡選擇。
BO 100機箱的電源位有小海綿保護墊,小細節很好~
開始裝機
BO 100的結構其實和Q33頗為類似,所以裝機非常方便
先把電源裝上
CPU固定
記憶體上了
TR-TA120 EX裝上風扇和大塊頭的NOX記憶體搭配正好,畢竟機箱內的點綴只有這個燈條記憶體~
考慮到TR-TA120 EX附帶了TF7矽脂,壓個9700K應該不是問題,所以更兇猛的存在TF8和TFX還沒有必要上場。
找了一個技嘉的Geforce RTX™ 2060 MINI ITX OC 6G顯示卡上陣,沒有辦法,實在找不到30系的ITX顯示卡了…… 不過這個顯示卡跑起來還是不錯的,光追入門級還是可以的。
正向來一張,其實我原來是想給TR-TA120 EX再上一個風扇的,或者直接將機箱上的C12換到散熱本體上安裝,不過朋友堅持非要後置,所以只能保持這個狀態,不過本地過年期間利民風扇都沒有貨了,看來老鄉們過年期間都很忙啊,哈哈。
安裝完畢,直接將內部框架往裡一推,擰上固定螺絲就OK啦,得益於BO 100機箱的內部設計,這次裝機非常順利和快捷,甚至可以說是最快的一次ITX裝機~
整機效果先來兩張,得益於區域黑化塗層的鋼化玻璃,只會看到記憶體燈效,而看不到我的糟糕理線~~~
測試娛樂大師先來一張配置圖
娛樂大師也跑了一把
3DMARK Time Spy測試
3DMARK Time Spy Extreme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測試
光追Port Royal也跑了一下
NVIDIA的DLSS也跑了一下
室溫25℃,9700K溫度在剛開始烤雞的時候最高也就衝擊到78℃,核心溫度92℃,封裝92℃,穩定跑了9分鐘的時候,9700K頻率在全核4600MHz左右基本穩定,基本在CPU溫度78℃,核心90℃,封裝89℃左右浮動1℃,風噪不大,因為朋友堅持將一個C12放在機箱背部影響了散熱效果,如果是雙風扇都在TR-TA120 EX散熱本體上的話,CPU溫度會進一步下降,這就得等有貨的啦。
結語以上就是本次喬家一物BO 100機箱裝機過程啦,裝完之後感覺也挺適合學生黨放假帶回家~希望大家喜歡,也希望大家也都能早日買到心儀的顯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