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個不必要的充電器,地球環保便多一份壓力。魅族18系列取消隨機附送充電器,為環境減負。”
緊跟iPhone步伐,近日魅族宣佈將不再贈送充電裝置,以此來助力環保事業。
01
魅族取消附送充電器
“省錢就省錢,別拿環保說事情。”
部分人覺得,魅族說得這麼高階大氣有格調將不送充電裝置與環保事業扯到一起,但實際上此舉就是在節約成本。打著環保旗號,行省錢之實。
“咱們能不能學點好的?”
眾所周知,手機不送充電器是蘋果興起的潮流。去年,蘋果在上線iPhone12系列產品時宣佈不再隨機附贈耳機和充電器。
它的說法是:從包裝盒內部,為地球減負。
蘋果方表示,現有的電源介面卡、帶有閃電介面的EarPods,以及USB-A轉閃電連線線均適用於iPhone12。由於這些配件在全球的擁有量已達數十億,隨附的新配件往往被閒置,因此iPhone產品系列不再隨附這些配件。
按蘋果所述,其實施這些舉措每年可減少200多萬噸碳排放。
同樣是不附贈充電裝置,同樣是高舉環保大旗,魅族這波操作遭到網友diss,稱其“沒有iPhone的命,得了iPhone的病”。
02
環保VS營銷
隨著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滿足和豐富,人們購物需求已經發生微妙變化。左右大眾購買決策的不再僅是產品本身,還有產品背後品牌的理念、精神以及價值觀。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按理說,品牌想方設法減少碳排放,為環保事業貢獻力量應該是件值得讚許的事。為何包括魅族在內,手機企業在推行“不送充電器”舉措時卻總會遇到輿論阻力,難以獲得受眾認可?
其一,消費者難以判斷品牌是真的有心做“環保”還是借環保之名行“省錢”與“營銷”之實。
蘋果一邊說著為了環保不再附送充電器,一邊宣傳MagSafe磁吸無線充電技術,上線閃充充電頭 。也難怪有消費者質疑其不送充電裝置真實目的。
2019年,麥當勞被爆部分門店內使用的所謂環保紙吸管並不能回收利用。一時間,點燃輿論話題。
隨後,麥當勞方迴應表示:紙吸管材料本身確實可以回收利用,但為保障消費者使用感受,其對紙吸管進行了加厚處理,加厚後的吸管暫時難以回收。
這……也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助力環保事業無疑是件好事,但希望品牌們真能腳踏實地做環保,不要把環保當成聚集流量、提升品牌美譽度道具。
其二,讓消費者接受“失去”不是件容易事。
買手機附贈充電器與耳機是傳統,在蘋果之前基本沒有品牌挑戰過消費者這一“底線”。蘋果宣佈不送充電器時,也揹負了巨大爭議。
如部分網友所說:我用不用是我的事情,但你不能不給我。想要讓消費者接受“失去”不是件容易事。
大眾購物心理,有時候就是如此微妙。
蘋果能扛下爭議,堅定不移走上不送充電器之路,是因為它本身實力雄厚,有與消費者“討價還價”底氣與資本。
其他品牌如若“東施效顰”,可能會付出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