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就來講幾個,
最近有流出來的訊息,
還有上次忘了講到的OK,
我們首先先來講就是,
AirPods 3的設計,
現在有流出來,
其實我上次有拿過這個AirPods 3的,
疑似設計殼的這個東西給大家看,
那我們大概比較過尺寸啦,
其實它的尺寸大概就是跟,
AirPods第1第2代差不多大,
唯一的差別就是在,
它本來是這樣開口的,
後來3代可能會換成從這邊開口,
就會比較像,
先前AirPods Pro的設計這樣子,
整體的尺寸的話是差不多,
厚度也差不多,
因為我們有套進去這個,
先前1 2代的殼,
看起來是差不多是一樣的,
這個尺寸我覺得,
個人覺得是最剛好的,
也是我覺得最喜歡的一個尺寸,
所以我想3代維持一樣的尺寸,
應該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點我上次也有提到,
就是在它這個殼底部,
它有三個開孔,
那非常多人後來講的,
應該都覺得是一個喇叭孔,
就是說我們在尋找AirPods的時候,
先前的話是蓋起來的嘛!
你在尋找它的時候,
它是從裡面這邊發出聲音,
其實蓋著的時候,
再加上如果外面又有一個殼,
你可能聽不太到它的聲音,
所以現在如果在底部開了這個喇叭孔,
在尋找的時候可能會更加方便,
所以呢這個孔到最後會不會保留,
會不會在那邊,
我們到時候出來的時候就知道,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設計,
我覺得應該是要有這樣的設計,
不然真的還蠻難找的,
OK上次我們講了整個外殼的造型,
現在我們來講到就是它整個耳塞的造型,
這邊有大概好訊息跟壞訊息,
可能就是看你,
偏向喜歡的是哪一種型的耳塞,
可是這一點都還沒有確定,
看到這個照片大家可能開始會有點緊張,
它前頭看起來好像會有個小耳塞在那邊,
這個雖然還不是一個最終確定的設計,
因為我現在看到流出,
這個耳塞的部分有兩個不一樣的設計,
一個就是它上面完全沒有耳塞,
它的頭雖然是做得很像AirPods Pro,
可是它收尾的地方,
就是用塑膠方式收下來,
就沒有一個耳塞在上面,
另外看到的是,
上面好像有一個小耳塞在前頭,
我先前也有提過,
我不喜歡AirPods Pro的原因,
其實除了我本身就不是非常喜歡這種,
入耳式耳塞的耳機之外,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它這個耳塞,
它戴久了在我耳朵裡面會很容易滑出來,
什麼尺寸都一樣,
搞到後來我要去嘗試
很多不同的第三方的耳塞
像我現在有在測試這個
那我最後用到就是兩個品牌
用到現在讓我覺得真的戴起來還不錯
然後聲音表現也不錯
然後它又不會從我耳朵裡面滑出來
如果你們有跟我一樣問題的話
就放連結在下面
你們可以再自己去找一下OK
這個沒有業配OK
其實耳塞這個東西
在AirPods Pro來講是有它的必要性
因為它需要用這個耳塞
用物理性的方式來提供被動式降噪
進而在它主動降噪還有通透模式的時候
它效果會更加顯著
所以耳塞這個東西雖然我不喜歡啦
可是我完全能瞭解
為什麼在AirPods Pro
這個東西是完全必要的
但如果為了降噪模式來說的話
現在說真的我也沒有坐飛機什麼
我本身也沒有什麼在通勤
在外面需要用到降噪模式
所以沒有那麼常用降噪模式
也沒有那麼依賴它
我反而比較喜歡用的是通透模式
因為蘋果的通透模式是讓我覺得
戴上這種入耳式耳塞的耳機
都還能非常舒服的
這個是在其他廠牌上非常非常少見
所以這次3代的間諜照流出來
那這個兩組不一樣的照片
有一組看起來前面有個小耳塞
另一組看起來是沒有
那我覺得就算是有耳塞的那一組
它整體的耳塞的尺寸看起來
還是比AirPods Pro小非常多
所以我想它的功能性也不太一樣
可能就是說在降噪上面它就
追求就不會像AirPods Pro
有這種主動式降噪的這種功能
或者是它有這個耳塞在裡面
就是為了它的通透模式的效果可以更好
所以就算有這個耳塞
我覺得它是一個比較輔助性
它並不是像這種
會卡住你耳朵的這種方式
況且如果你問我的話
其實我比較偏向的是
那一組看起來沒有耳塞的
我覺得真實度是高一點點
可是不管怎麼樣
我們都要真的試戴上去才知道
它整體舒適感是怎麼樣
因為畢竟它整個耳朵地方的設計
跟先前1代2代都有點不太一樣
在功能上面的話
我個人私心是比較希望會有通透模式
降噪對我而言沒有那麼重要
因為我覺得降噪需要的話
你就買AirPods Pro
這種一般的AirPods 1 2 3代
我覺得它的功能性應該是
第一要以舒適為主
讓你可以長久佩戴它
不會有這種很不舒服的感覺
現在看來我們也應該快要看到
新的AirPods出來了
自己希望就是看到這個新的設計
能跟第1代第2代一樣舒適
OK好我們再來講iPad mini
好iPad mini我必須說
上次講到3月產品的時候
有一些人在問
那我真的也是沒有什麼在追
這個產品的訊息
一方面就是也沒有真的聽到很多
另一方面這個不是
我感覺好像很多人有興趣
或是我自己有興趣的產品
所以我得到的訊息真的是比較少
但是我們有個觀眾
特別有幫我們整理了不少訊息
我們大家來看看他整理的資料OK
據說iPad mini
還是會維持本來的設計
就是它不會變得像
新的iPad Air的設計
然後他說可能會是因為
電池的問題沒有解決
這邊不太確定是什麼意思
所以我們可能不會看到設計大改款
再來它裡面的話會有A14晶片
8.1或8.2吋的螢幕
然後20W的Lightning充電頭
所以不會有USB-C
然後8個Mega Pixel的相機
指紋解鎖是在Home鍵上面
不支援Smart鍵盤
但是會支援Apple Pencil
這邊應該是講第1代
起價是$399美金起
那我覺得如果是這樣
不改設計方式的推出的話
吸引力我覺得會相對小很多
至少對我而言啦
不管我是要買來平常使用
或是給小孩子使用
我可能相對來講
都會想要買新一點的iPad Air
因為在我看來這種設計是比較
偏上個世代的東西
如果真的是因為裡面的電池
或是什麼東西不能解決
然後才退而求其次
使用這種舊的設計的話
那改版我們也都知道
這個是必然的事情
也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那我可能相對會想要買新的iPad Air
它還支援Apple Pencil第二代
還有整個設計操作語言
都是比較新的版本
然後加上又有對鍵盤的支援
它整個實用的功能性會大非常多
所以如果你們有在等iPad mini的人
這個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訊息
但如果真的講到iPad的話
我比較期待的還是看到
今年的iPad Pro會推出怎樣的更新
雖然我不一定會買
可是我滿想看看
有什麼新的科技會先放在上面
像先前的ProMotion這些東西
我們就來看看說
這次的iPad會不會再向前推進一點
好講到ProMotion的部分
我們就來講到
最近蘋果240Hz的螢幕傳聞
我這邊再來解釋一次給第一次看的觀眾
老觀眾的話就感謝你的耐心
240Hz的螢幕就是說它重新整理率就變成
每秒螢幕會重新整理240次
現在iPhone就是60次嘛
iPad Pro就是唯一一個有120次的
它就叫120Hz ProMotion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我覺得最實用的地方
就是搭配Apple Pencil啦
那在它筆畫觸感這些
會更接近真實在筆畫的感覺
那螢幕每秒更新率越高自然就會更耗電
所以通常有這種
高重新整理率螢幕的行動裝置
它裡面就會有這種
自動去調控它螢幕重新整理率
就它不會只停在一個最高的重新整理率
它會依照你的使用狀況去調節
可能每秒24次啊
或是每秒120次
甚至有了隨顯螢幕的情況下
可能就是每秒1次這樣子
好那這樣解釋完
好那像很多人問我新的iPhone 13
是不是真的會有240Hz的螢幕
因為最近有新聞講到蘋果的專利流出來
在這個專利裡面有提到240Hz的螢幕
其實以目前看來啦
要做到120Hz都已經是一個挑戰
iPhone 12本來應該要有嘛
後來因為續航力的問題
這個功能在最後就被取消掉了
所以我覺得
如果要一次直接上到240Hz的可能性
是非常小
以目前螢幕元件的供應商來說
三星跟LG的話
至少我們也要先看到
他們自己的手機上面都先有240Hz
確定這個東西可以量產沒有問題
我們才會在iPhone上面看到
那當然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
等蘋果自家做的螢幕水準到這個時候
我們可能也會看到這樣的規格在上面
可是以目前看起來的話
我們還沒有真的看到一個
蘋果自家的螢幕量產出來
那可能會不會今年的iPad Pro
大家在傳那個mini LED就是
蘋果現在自家在臺灣生產的
mini LED螢幕
上面會不會有240Hz呢
因為就實際使用面來說
我覺得iPad Pro先上到這種螢幕規格
是比較有它的實用性的
因為如果說在支援
Apple Pencil 2或3代的時候
它當然螢幕重新整理率越高
會越來越接近真實筆畫的感覺
所以這個部分我覺得完全有理由
去用這種更高規格的螢幕
然後在這個地方去進步
但在一般使用上可能另外就是
電競的玩家對這個會有需求
其他方面的實用的話
我覺得60 120Hz
基本上就是非常非常夠用的一個等級
那當然越快的螢幕重新整理率
如果說到240的話就是
使用上去滑動螢幕的那個爽感
會更為真實吧
必要性倒是還好
另一方面專利這個東西
我們以前也有講過啦
它就是在申請過的階段嘛
等看到這個專利實現出來
蘋果每一年有那麼多專利
其實它有多少的比例
是真的在產品上面會看到的
OK其實很多
你可以去翻大概1 20年前
或是近5年的
很多我們到現在真實的產品
都還沒看到它過
以240Hz螢幕這個來講
雖然它的實現度是比較高
真實性也比較高
也真的有必要性
可是通常看到這種東西
到真的放到產品上面去量產
都還有一段時間的距離
所以我個人是認為今年的iPhone 13
有這個可能性是非常小
我們其實可以先保守一點
確定會有120Hz
在iPhone 13上面出現
OK今天的快報大致上就是這些訊息
像有觀眾想要整理給我的話
我會把這些訊息過濾整理之後
可能再分享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