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已然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但上個冬季的寒冷我們還記憶猶新,尤其是電動車車主。電動車怕冷,這大家都知道,很多媒體也對比測試過冬季和夏季的續航,結構都相差很大,可是背後原因卻沒怎麼說清楚。
多數人會把電動車冬季續航衰減的問題歸到車內取暖上,確實這是個原因。燃油車可以利用發動機多餘的熱量來供給車內,而電動車必須要耗費一定的能量來給車內供暖,結果就是續航降低。我的Model 3不開暖空調比開暖空調,續航多大概20%左右,而且上海並不是一個寒冷的城市,相信隨著緯度的增加,這個比值也會越來越大。
不過,這並非冬季續航衰減的全部原因,與鋰電池的特性亦有很大關係。之前的文章也曾介紹過鋰電池的結構,它是一層一層的,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組成。充電時,鋰離子從正極脫嵌,經過電解質嵌入負極,負極處於富鋰狀態;放電時則相反。可以把鋰離子理解成勤勞的工人,負極是他們的住所,正極是工作的工廠。充電時工人們從工廠回到家裡休息;放電時則從家裡前往工廠工作。
寒冷溫度對充、放電都有很大的影響。先說放電工況,北方的朋友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手機明明是充滿電了,但是放在口袋裡凍了一陣子,結果就沒電關機了,原因主要是氣溫對電解質的影響。
電解質可以想象成電子移動的解質,就好比水中的魚兒。而低溫把電解液凍住,如此電子的移動就會變的很困難,電池的內阻就會增加。當內阻增加到一定值的時候,電池內的電壓就會降低到保護電壓,自然手機就關機了。
電動汽車雖說很少聽聞被凍的趴窩,但其電池的原理和手機電池差不多,只不過電動車會有一套電池熱管理系統,為的就是讓電池在正常溫度下工作。面對低溫、寒冷的環境,電池管理晶片會為電池加溫,這部分能量必然也來自電池本身,那麼續航自然就會降低。
也有廠商想出了別的辦法,比如說威馬汽車,它可以選裝一個柴油輔助包,這東西的作用就是在冬天為電池加熱,以保證電池良好的工作環境。從純電動車的角度說,這是個好辦法,但從汽車的角度說,這又有些荒唐,也說明純電動車距離合格的交通工具還有很長的路。
另外,低溫還會影響鋰離子從負極(石墨層)移動到電解液中的速度,這同樣會影響電池的效能和車輛的續航里程。這個過程比較複雜,一兩句話說不太清楚,這裡就不展開了。
再說低溫對於充電的影響。前面說過,電池充電鋰離子會在外部電壓的作用下從正極流向負極。但在低溫環境下,從正極出來的鋰離子並沒有都來到負極,中途有不少鋰離子“迷了路”。而且充電速率越高,迷路、丟失的鋰離子就越多,它們是呈線性關係的。
假如在同等低溫環境下,以1C的速率充電,會有10%的鋰離子丟失,那麼用2C的速率充電就會有20%的鋰離子丟失。(C是C-rate的簡寫,代表充放電倍率,數字越大充電越快。比如1C就是一個小時把電池充滿,2C就是半個小時把電池充滿)
鋰離子丟失的越多,相應的電池容量就越低。如果丟失的20%的鋰離子,從前100kWh的電池,現在就變成了80kWh。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方法有二,要麼給電池加溫、要麼大幅度降低充電速率(比如降到百分之一C)。後者基本被否決了,能量補給速度慢,本身就是電動車的致命弱點,再大幅降低基本就失去了實用價值。
廠商的保護措施都是在充電前給電池加熱(當然這也會耗費電池的能量),或者在充電初期利用外部電源加熱電池,等電池溫度上來後在給電池充電。特斯拉在用車載導航到超充站時,都會跳出一條資訊“正在給電池加熱”,原因就是如此。
回到鋰離子走丟的問題上來,這些丟失的鋰離子會聚集在電池負極變成金屬鋰,這種現象也叫做析鋰。雖然說多數鋰金屬會在後面充放電過程中,變成鋰離子,但也會有少量的金屬鋰變不回鋰離子,這會造成電池效能永久性衰退。
箭頭處白色的物質就是析出的鋰金屬
另外多說一句,有觀點說析鋰現象影響電池的安全性,因為析出的鋰金屬可能會刺穿電池導致短路。不過,我查看了相關的研究論文,主流科學界並沒有這種說法,鋰金屬非常脆弱,不足以刺穿電池。
總體來說,現階段北方城市對於電動車依舊很不友好。什麼時候能徹底解決冬季電動車續航衰減的問題,現在還看不到希望。或許固態電池會有所改善,因為它的“電解液”本身就變成了固態了,所以也就不存在低溫被凍住的情況。
可是還是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所以說威馬柴油輔助包真是一個比較徹底的解決方案,因為它讓人和車都變得暖和起來。倘如大家都效仿此法,那麼所謂的電動車環保就真的成為一個大大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