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魅族釋出了18系列手機,售價4399元起,大家怎麼看?首先,不討論18pro,只說說18,魅族18是迄今為止唯一的國產高刷小尺寸手機,知道“唯一”兩個字的意義嗎?噴價格我是真沒想通。你們計算價格只計算引數、堆料,不計算手感嗎?手感也是價格的一部分啊。同配置的超極本比遊戲本貴,怎麼不去噴呢?同配置筆記本比桌上型電腦貴,怎麼不去噴?便攜性、手感在線上使用者眼裡真就一文不值?都去買又大又重的k40吧,三星有溢價,可以。魅族有溢價,不行,這個心態真沒必要。
魅族在國內用絕對不比三星差,FLYME的本地化,推送等功能一應俱全,雖然覆蓋面沒有MIUI和EMUI廣,但最起碼常用的一些應用都可以推送。而三星全部不能,所有想要接受訊息的app必須掛在後臺。魅族的設計,深的我心,我喜歡的手機,要輕,雙卡,顏值要高。當年純白色的魅族16X,顏值是真的喜歡,沒有用劉海屏,也沒用水滴屏,上下額頭非常窄,等寬。沒有屏下攝像頭的時候,螢幕的最好設計不過於此了,四周圓潤,不硌手。
開會的時候,把它放到桌子上,像塊白玉一樣,很多人見了都要拿過去把玩一下。這次的6.2寸的魅族18,重量居然只有162g,還防水。對於喜歡拿著手機跑步的我來說,簡直太友好了。我去各地跑馬拉松,因為不是專業的,都是遊玩狀態,所以很喜歡跑的時候聽音樂,看到好的風景,好玩的事情,都會停下來拍照。所以,對手機尺寸重量要求非常高,不然不好拿。沒想到,魅族18,居然做到了162g。很多人都詳細對比了18系列和其他友商的產品,就不多重複了。
就透過18系列說下我的想法:如果魅族今年及以後還是一年只出一款旗艦,那麼未來有點艱難,魅族18價格是4399起步,小米11是3999起步。充分說明,出貨量大的大廠就是更能玩價格戰,還有得賺。魅族透過17、18兩個系列已經充分展示了小廠確實只能在一些“不是很大”的方面展示出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在這種情況下一年只出一款旗艦,那真的很考驗使用者的“信仰”。雖然魅族明確了17會繼續賣,充當18系列的“中杯”,但是,17再降價也不可能降到真正入門和中檔機的價格。
因為那意味著旗艦一年以後就價格大跳水,會“掉粉”的。以前的機海戰術確實有問題,但是現在這樣一刀切地把千元和兩千元檔全部砍掉,怎麼吸引新的“年輕使用者”?一年:一款千元、一款兩千元、一款降價的上代旗艦、一款新旗艦,一樣能讓產品線簡潔,非要一刀切,我覺得真的會讓很多潛在的學生群體放棄的。魅族18還不錯,但魅族的路越來越窄了,魅族總算回到了它該有的樣子(黃章能夠控制的局面)。但一年百萬左右的銷量難以在手機行業獲得一席之地,魅族成了類似於遊戲手機的超小眾品牌了。
一不留神就會一代而亡(不是說H、o、v、m完全沒有破產風險,但規模越大肯定穩定性越高。諾基亞摩托羅拉手機業務是死了,但各領風騷20年,小的手機廠家連生存10年都難)。由於體量的原因,魅族線下沒有渠道,線上沒有價效比優勢。魅族最好的轉型期是15-16年,但是由於聯發科晶片和公司管理層的問題(黃章格局不夠,只適合做小企業掌門人)沉淪了。線下市場和海外市場,是網際網路手機品牌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的主要路徑。而魅族未能及時突圍,做到同期旗艦水平的機型(效能、影音、螢幕無典型短板),華為16-17年做到了,OPPO 19年做到了。
小米和VIVO2020年初做到了(Find一代、NEX一代和小米Mix差影音),其他品牌比如錘子在20年底也推出了類似的機型。但這樣的機型起售價多少,除了小米外其他廠家至少要4500-5000起步了。比如小米11少了個長焦,多了個2K,由於長焦需要帶OIS,因此比加2K還貴,影音升級至少也要4299左右起了。但問題是4K以上的價位是出不了多少量的。這樣以來無論產品如何,魅族都將侷限在4K以上的市場。如果產品拉垮了,公司可能會突然崩盤。魅族的未來必然以慘淡經營收場,但是不會是魅族18,魅族18還值得這個價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