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如今如果要購買品牌電腦、膝上型電腦,或者自己組裝電腦,在系統盤的選擇上,肯定會首選SSD固態硬碟,透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固態硬碟支援全新NVMe協議,採用更快傳輸頻寬的PCI-E通道,效能不斷突破瓶頸從而帶來更加極速、極致的應用體驗。

那麼機械硬碟之所以作為系統盤逐漸被大家拋棄,無法突破效能瓶頸是主要原因。傳統的HDD機械硬碟,主要靠機械部件驅動,讀寫資料時需要靠物理旋轉的磁碟。等待主軸電機、磁頭和磁頭臂在碟片上找到資料位置,整個過程相當繁瑣,嚴重製約了整個PC的效能。

而SSD沒有任何機械部件,無需進行復雜的機械運動,依靠快閃記憶體晶片可以快速準確地訪問驅動器的任何位置。機械硬碟就像木桶理論中最短的木板,嚴重製約了PC效能提升。而SSD憑藉著隨機訪問速度、多工處理能力顛覆了使用者的電腦體驗。

當然SSD也有它的缺陷,就是在發生故障前,往往沒有任何預警,HDD在發生故障前通常會伴隨警告訊號出現,比如速度變慢使用有異響等,但是SSD會直接撲街沒有,所以進行資料儲存的話,選擇機械硬碟或者是行動硬碟會得到更好的保障。

兩種硬碟在構造上的差異,所以固態硬碟沒有那麼怕摔,機械硬碟則要做好防摔的保護,如果在乎效能而且預算充足的話就選擇固態硬碟,如果預算不足又需要大容量儲存那就選機械硬碟。在SSD面前HDD最大的優勢只有容量上的。

近日希捷更是公佈了詳細的未來技術路線圖,計劃在2026年左右達到50TB左右,2030年則可以超過120TB。機械硬碟最近幾年普遍基於PMR(垂直儲存技術),但即便經過各種最佳化加強,也已經逼近極限,新的儲存技術、機械結構迫在眉睫。

比如希捷研發近20年的HAMR(熱輔助磁記錄),終於已經開花落地,去年底交付了20TB HAMR硬碟,同時新的多傳動器(Muti-Actuator)結構也已經基本成熟,二者結合可讓機械硬碟的容量跨上新臺階,2026年達到50TB就靠它們了。

希捷也有長遠的規劃,首先是所謂的“顆粒介質”(Granular),可以讓儲存密度達到4-6Tb每平方英寸,3.5寸硬碟能夠藉此做到90TB左右。接下來是進化版的“有序顆粒介質”(Ordered-Granular),儲存密度進一步提升到5-7Tb每平方英寸,3.5寸硬碟可繼續擴大到105TB左右。

更遙遠的是“位元晶格介質”(Bit Patterned),儲存密度將能夠突破8TB每平方英寸,120TB乃至更大容量就靠它了。這個目標計劃在2030年落地,而到那時候,單碟容量將達到10TB,而目前只有2TB多一點。但即便如此,120TB也需要多達12張碟片,而目前的極限是9張,顯然在硬碟封裝技術上,也需要有所突破。

現階段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生產工藝其實都非常成熟,儲存單元密度瓶頸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都在不斷突破。至於SSD徹底取代機械硬碟,希捷不敢苟同,而是認為二者都有各自的價值,各有所長,都會不斷進化,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13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華為mate40和華為mate40E相比較,差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