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要說數碼圈裡哪兩家死對頭輩分最老,那PC和Mac一定得擁有姓名。

PC本意Personal Computer,即個人電腦。但自從蘋果推出了自家的電腦產品線“Macintosh”,並播出了那條經典的“1984”廣告後,“PC”便被營銷為了“Mac以外的電腦”的代名詞。

現在的PC陣營主要以“Wintel”聯盟為代表,即搭載了Windows系統+intel x86處理器組合的電腦,佔有了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

而且,就算是蘋果的Mac電腦,也需要使用intel的處理器,因此intel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都是市場的絕對霸主。在這樣安逸的環境中,intel開始了十年如一日的“擠牙膏”,每年產品效能提升幅度都在個位數,卻依然能賺的盆滿缽滿。

但最近,這個霸主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一方面,來自AMD的挑戰,使得intel處理器不再是PC陣營的唯一選擇;另一方面,與intel相愛相殺了十五年的蘋果,突然釋出了自主研發的M1處理。搭載M1晶片的Macbook相比前代,實現了能耗比的巨幅提升,這讓intel十分尷尬。

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下,“牙膏廠”真的急了。最近一段時間,intel主動下場,對M1晶片和Mac陣營發起了一連串的營銷攻勢,企圖勸說使用者“買PC吧”

本週,intel最新的“整活”,是上線了一個“PC vs. Mac”的對比網頁。在網頁中,intel將兩方的產品擺在一起,一個專案一個專案的測試和對比。試圖向用戶證明PC相比M1 Mac更適合“實際的”使用需求。

一上來,intel就痛批蘋果對M1 Mac的宣傳“沒有轉換為真實的使用體驗”,並表示“在真實世界中,搭載11代酷睿處理器的PC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好處”。

這些好處包括:PC陣營有更多製造商提供多樣化的產品,比如華碩推出了雙屏筆記本。相比之下蘋果對Mac的設計是獨斷的,使用者往往得忍受一些不那麼完美但不得不為之掏錢的設計,比如Touch Bar。

基於上一點優勢,許多廠家的產品配備了觸控式螢幕,還可以作為二合一裝置使用,拓寬使用場景。而M1 Mac沒有配備觸控式螢幕,只提供了傳統的筆記本形態,想要觸控體驗需要購買iPad。

PC能夠連線多個4K顯示器,而M1 Mac只能連線一臺顯示器。

PC可以接入更多的擴充套件裝置,而M1 Mac對擴充套件裝置的相容性不足。

Windows系統擁有無數的工作和遊戲軟體可供使用,相比之下M1 Mac的軟體生態剛剛起步,遊戲更是寥寥無幾。

以及,intel認為蘋果對M1 Mac能耗比的宣傳有失偏頗。在intel自己設計的“250nits螢幕亮度播放Netflix影片”專案中,PC和Mac雙方都能保證同樣的續航水平。

綜合來看,intel宣稱的優點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其實,就算不搬出M1 Mac,直接與搭載intel晶片的Mac對比,這些優勢也是成立的。因為這都是PC陣營相對於Mac陣營的固有優勢:開放、個性化、多樣性。

但個人認為,Mac陣營的封閉、統一其實也是它相對PC生態的固有優勢。蘋果對封閉生態的掌控力,正促使新版本的軟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適配ARM生態。以Photoshop為例,上週的新版本已經完成了對M1晶片的原生適配,且執行速度比intel版本快了50%。

從產品定位上來說,Mac本就不關注遊戲等多樣化的使用場景,而是更注重為特定的創作行業提供穩定、可靠的工作流,比如影片剪輯、音樂製作等。如果消費者能夠明確自己的需求,PC和Mac之間本就是涇渭分明、且功能互補的。

intel此次親自下場吆喝,著實是被競爭對手的攻勢打亂了陣腳。但對一個公司來說,營銷的基礎還是在於產品本身。希望在競爭的壓力下,“牙膏廠”能夠痛定思痛,重新推出能讓市場認可的產品吧。

7
最新評論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3月底官宣!小米11“超大杯”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