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大體來說,VR頭顯的定位技術可分為兩類,一為Outside-in外向內追蹤定位,另一種為Inside-out內向外追蹤定位,那麼這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常見的頭顯又使用了什麼定位技術?

別急,快跟P君一起來詳細瞭解一下吧!(都是知識點啊朋友們!認真看啊!!)

Outside-in(由外向內追蹤)

Outside-in外向內追蹤定位,也就是大家常說的Lighthouse定位系統。Lighthouse定位系統需要事先放置定位點裝置,也就是定位器,一般兩個以上,擺放在房間對稱的兩個位。這兩個定位器會發射出鐳射、紅外線、可見光等,來覆蓋兩個定位器之間的空間,並建立三維位置資訊,透過三角定位的方法確定佩戴者的位置和移動方向。

優點方面,這種定位方法算得上是目前主流定位中最精準的定位方式之一,並且穩定性很好。無論是玩大型動作遊戲,還是FPS遊戲,效果都是非常不錯的,可以透過增加定位器的數量,來擴大可移動定位的範圍。

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了,首先就是不方便。因為要做到Outside-in定位,就得提前架設好Lighthouse定位基站,然而架設基站得需要一定的空間,這對於房間面積稍稍小點的小夥伴們來說不太友好。其次,採用Outside-in技術的頭顯,價格方面相對於Inside-out技術的頭顯來說,還是相對昂貴,所以對於想體驗較佳定位效果並且不差錢的小夥伴們來說,Outside-in定位技術的頭顯是比較不錯的選擇。

但細分Outside-in外向內追蹤定位技術,又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外部多/雙基站

·HTC Vive系列

HTC Vive系列是由HTC和Valve共同開發的PC VR頭顯,最早版本釋出於2016年4月5日,Vive系列頭顯採用了Valve的外部多/雙基站定位技術,原理與上文基本一致,這裡便不再贅述。

HTC Vive頭顯的外殼,共有32個感測器,此外Vive手柄還搭載了24個感測器,這些感測器用來接收Lighthouse基站發出的紅外光。當鐳射發射器分別以垂直和水平兩個模式掃描整個房間時,頭顯和手柄上的感測器就能接收到這些訊號並完成定位。

因為Vive對於佩戴者運動的定位只是還原成了最簡單的數值,所以HTC Vive系列的定位效率非常高。

·Valve Index

V社自家的頭顯——Valve Index也採用了和Vive Pro相同的Steam VR 2.0追蹤方。當然Valve Index也向後相容SteamVR 1.0基站,Vive使用者只需要購買Index頭顯和手柄就能進行使用。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Lighthouse定位系統的裝置可以互通,比如Index頭顯可以使用Vive初代的基站,所以Vive初代使用者就可以只升級Index頭顯,只是Index套裝裡2.0基站和VIVE初代的1.0手柄不能互相相容

外部單基站定位

·NOLO CV1 pro套件

國內廠商NOLO為了實現6dof定位,採用了頭顯+定位基站的配套模式。所以在玩遊戲之前,需要先把NOLO CV1 pro配件連線至頭顯,把定位基站擺放在與肩同高的位置,定位基站是自帶電池的,可以不用連線電源擺在任何地方。但因為要發射超聲波,所以基站在開啟後會震動個不停。

因為NOLO CV1 pro配件不是雙基站定位,所以左右角度超過90°左右,定位器和手柄就會定位失誤瞬移。雖然基站有天花板模式,可以安裝在天花板上開啟360°追蹤功能,但由於是超聲波定位,所以效果不是很好,這也是比較遺憾的一點。

外部攝像頭定位

·Oculus Rift

Oculus Rift裝置上會隱藏著一些紅外燈(即為標記點),這些紅外燈可以向外發射紅外光,並用紅外攝像機實時拍攝。獲得紅外影象後,將攝像機採集到的影象傳輸到計算單元中,透過視覺演算法過濾掉無用的資訊,從而獲得紅外燈的所在方向。

再利用PnP演算法,即利用4個不共面的紅外燈在裝置上的位置資訊、4個點獲得的影象資訊,即可最終將裝置納入攝像頭座標系,擬合出裝置的三維模型,並以此來實時監控玩家的頭部、手部運動。

HTC Vive的空間定位範圍約對角線5米,而Oculus Rift(雙定位追蹤器)的空間定位範圍只有1.5m*1.5m,雖然可以再追加一個定位追蹤器,但最大範圍也只達到2.5m*2.5m和Vive的差距非常大。所以Oculus Rift的定位技術,在Oculus之後的產品中,就沒有繼續使用了。

·PlayStation VR

索尼家的PlayStation VR採用了自家的PS eyes技術,PS eyes是一個全色譜攝像頭,透過跟蹤頭顯上的光、發光的形狀,來判斷佩戴者的運動及位置。

所以PlayStation VR有一個小缺點,就是玩家在使用的時候不能把手放到頭戴顯示器的前方,不能遮住PS VR感應的光點。但是當有多人玩家進行對戰時,PlayStation VR頭顯的光點可以更換成不同顏色,幫助PS eyes攝像頭區分不同裝置的運動。

PlayStation VR識別光點

Inside-out(由內向外追蹤)

Inside-out內向外追蹤定位,相對於Outside-in外向內追蹤定位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無需架設額外的定位裝置,僅依靠VR頭顯內的攝像頭來進行定位就足夠了。所以Inside-out的原理就是依靠光學追蹤,在VR頭顯上安裝攝像頭,讓裝置自己檢測外部環境的變化,再經過SLAM演算法計算出攝像頭的空間位置。

Inside-out近年來也是深受國內外各大廠商喜愛的定位方式,但是實際效果卻是參差不齊。這是因為目前這種技術的難點主要在於影象識別,將攝像頭收集的資料經過視覺演算法轉換成空間資料。前置攝像頭越多,精度越精準,當然隨著攝像頭數量的增多,演算法也會更加複雜。

·Quest Quest 2

Oculus Quest 2算得上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Inside-out內向外追蹤定位頭顯了,Oculus Quest 2正面配備了4顆環境攝像頭,當裝置的位置發生變化的時候,透過計算位移就可以反向得出裝置在空間中的運動座標。

而Oculus Quest 2經過Oculus Quest第一代的最佳化以後,定位方面更加精準,即便是在複雜光線的環境下,跟蹤也基本上不會出現丟失的情況。除此之外,Oculus Quest 2還支援手部追蹤。方便是方便,但目前來說,精度方面稍稍差一點,用來看電影上網比較方面,如果要體驗遊戲內容,還是手柄比較友好。

·HTC Vive Cosmos

Vive Cosmos配備了6個定位攝像頭,分別位於正前方兩顆、前方上下斜面、左右兩側,可追蹤範圍為水平方向310°垂直方向210°。手柄採用視覺識別定位,結合AI演算法,透過攝像頭追蹤手柄上的特殊紋理,從而計算手柄的角度和位置。得益於追蹤範圍的擴大,因此手柄可活動範圍更大。

視覺識別定位的優勢在於成本低,不需要增加其他的定位配件,並且容易實現,但要做好難度也非常高,需要大量的資料不斷訓練,提高手柄精度。當計算量過大時會對裝置造成一定負擔,因此大多會與陀螺儀、慣性感測器等感測器結合進行輔助計算。

所以HTC Vive Cosmos的精度遠遠不如Quest quest 2等主流Inside-out技術頭顯,當環境出現強光或者光線明暗不均、光線較暗、場景複雜等問題時,HTC Vive Cosmos定位精度就會大打折扣。

隨著VR領域的不斷髮展,突飛猛進的定位技術也在每一代VR裝置中得以體現。目前VR市場中更看好Inside-out內向外追蹤定位方案,這是因為便攜性一直都是與VR裝置密不可分的因素之一。人們可以在不同場合隨時隨地拿出VR進行娛樂,這也是目前VR發展的主流方向,況且大家已經可以看到Oculus Quest 2不錯的定位能力了。

而Outside-in外向內追蹤定位則向專業級方向繼續深挖,無論是HTC Vive pro,還是Valve Inedx,都在大型遊戲以及專業領域有著更好的表現。

22
最新評論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華為P50Pro猜想圖,前後雙屏配正反5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