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OLED螢幕在手機上已經普及,下一代的MiniLED也已開始進入高階電視領域,不過目前的MiniLED電視其實都只是把LED作為背光源而不是螢幕,螢幕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LCD。
那問題就來了,MiniLED明明可以自發光,為什麼廠家還要搞這種組合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現階段MiniLED的燈珠尺寸還不夠小,不能做到很高的解析度,所以還是需要LCD來顯像。
現在我們家裡使用的各種燈具基本都已經變成了LED燈,開啟吸頂燈的蓋子,可以看到燈光是由一顆顆小的LED燈珠一起發光實現的,而所謂的MiniLED,就是把燈珠做得更小,用來組成電視螢幕上的一個個畫素。
那為什麼要用MiniLED來做背光源呢?首先LCD自己不能發光,所以需要光源打到液晶分子上,透過分子偏轉來實現發光,傳統背光源其實就是一個大燈泡,要亮就是整個螢幕都亮,而LCD在顯示純黑色時液晶分子無法做到完全偏轉遮蔽背光光線,因此就會存在眾所周知的漏光現象。也就是在顯示一個全黑畫面時,你看到的LCD螢幕並不是完全黑色,而是泛著微微的光線。這就是為什麼液晶屏的對比度(從最黑到最白的差值)表現始終不夠理想。
如果整個畫面是黑色那還好辦,把背光源關掉就好了,但常見的場景是隻有部分畫面是黑色,所以背光源不能關閉,只能一直亮著。
隨著OLED的普及,高階電視開始採用OLED做背光源,OLED和MiniLED一樣,也是由一個個小燈珠組成,只是尺寸可以做到比MiniLED更小,因此可以用在手機上。OLED背光源由一整個燈珠陣列組成,就可以根據畫面各部分的明暗來關閉和開啟對應位置的燈珠了,LCD的對比度因此產生質的飛躍。
但OLED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其採用的是有機發光材料,而有機材料的壽命太短,顯示時間一長就會發生亮度和顏色衰變(尤以藍色光老化最快),因此更適合用來做單色的背光源,還是難以直接取代LCD。
MiniLED則沒有有機發光材料,壽命遠高於OLED,這樣LED的先天缺陷就基本都不存在了。但現階段,MiniLED還無法做得很小,例如在100寸的電視上,MiniLED只能大致做到2K級別的解析度(也可以做到4K,但成本將飆升),這個清晰度在市場上顯然毫無競爭力,因此目前還只能作為背光源出現。隨著技術進步,預計在未來三到五年,MiniLED就可以做到4K解析度(更小的MicroLED甚至可以做到8K以上解析度),屆時就可以把LCD徹底去掉了。
題外話:那為什麼手機上已經普及了OLED螢幕,而電視卻還是需要LCD呢。
其實真正的OLED電視也有,只不過目前只存在於部分品牌的高階型號上,而且價格很貴。OLED無法採用液晶的印刷製造技術,因此隨著尺寸增大,良率也會下降,同時成本也會大幅提升,這就是為什麼手機上OLED已經普及,而電視還是難以普及的主要原因。
另外之前也提到過OLED有壽命缺陷,這點在手機上不明顯,一般手機用個兩三年就要換新的了,而電視往往會用很久,而且電視的觀看時間一般也遠大於手機(好吧,我知道有很多手機黨會不同意了)。另外還有個問題就是電視臺臺標,由於臺標的顯示位置和顏色固定,時間長了之後臺標位置的OLED光珠的特定顏色衰變會更厲害,導致整個螢幕的壽命不一致問題,也就是俗稱的燒屏。在手機上這點不嚴重,因為作業系統會為OLED屏做最佳化,例如固定位置顯示的內容(比如熄屏時鐘)會在每次顯示時故意向隨機方向偏移若干個畫素,這樣就可以有效緩解單一顏色燈珠壽命過快衰減的問題。
兩次顯示畫面迭加起來,位置會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