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當前,全球遭遇一場缺芯荒,我國也沒有例外。不過出乎意料的是,我國最缺的並非先進製程,而是成熟製程。

據晶片行業專業人士@芯謀研究院顧文軍透露,國內現在最缺的不是28nm、14nm或是7nm工藝,而是55nm。

如今,距55nm製程實現量產已有10年之久,該製程也已經實現量產,在許多人眼中55nm工藝已經十分老舊,為何還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這是因為,55nm製程仍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在車載電子晶片、影象感測器、WiFi藍芽射頻晶片、儲存晶片等產品中,仍在使用55nm製程工藝。

並不是所有產品都需要7nm、5nm這樣的先進製程,因此,工藝成熟且價格更低的55nm晶片,如今仍有著旺盛的需求量。

而且,隨著汽車電子、AMOLED、TWS耳機等行業的發展,55nm製程的需求量還有望進一步提升。

據IC Insights公佈的《2020-2024年全球晶圓產能》,預計2024年時,40nm以上成熟製程的佔比仍有37%之高。

因此,比起一味地追求先進製程,不如徹底解決55nm技術,將這一技術完全掌握在國人自己手中。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便指出:相比完全進口的7nm,本土可控的55nm意義更大。

此前,龍芯總設計師胡偉武也表示,不要急於研發5nm,14nm、28nm已經可以滿足90.9%的應用。

實現國產55nm晶片從設計、生產、封裝、材料、裝置等全流程上的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不亞於攻克7nm製程。

當前,我國在55nm等成熟製程上,已經有長足的進步。

比如,中國大陸最大的代工巨頭中芯國際,已經掌握55nm成熟製程。在2020年第四季度,55/65nm技術節點貢獻了中芯國際總營收的34%。

同時,專注於特色工藝的長虹半導體,也已經實現55nm工藝特種晶片量產。長虹半導體並不追求工藝小型化,而是以中小客戶定製為主,公司絕大部分營收均由成熟製程貢獻。

可以看出,我國在55nm製程上,已經取得了頗高的自主化程度,這無疑是一件益事。

當然,我國晶片企業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先進製程的追逐。目前,中芯國際已經實現14nm穩定量產,同時,其也即將展開7nm風險試產,表現優異。

國產晶片已經駛上快車道,為打破壟斷而不斷前進

16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2021年最新桌面CPU效能天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