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芯國際釋出年度財報後,人們開始重新整理了對這個國產晶片巨頭的認知。此前,中芯一直被認為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僅是因為它的晶片代工水平發展緩慢且落後,更是由於連續虧損了近20年,顯然不符合國人的期望。
2800萬,中芯做對了
不過,自從邀請到技術大拿梁孟松之後,中芯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28nm晶片代工製造到14nm工藝僅用了300多天,現在的良品率已比肩臺積電。更重要的是,在2020年,中芯實現了首次盈利,雖然只有43億的淨利潤,但也稱得上是轉折點。
這讓梁孟松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於是便提交了辭職報告,對於剛步入正軌的中芯來說,如果失去了梁孟松,那追趕臺積電和三星必然是難上加難。慶幸的是,如今這個問題已經被很好地解決了。中芯的2020年報顯示,已將梁孟松的年薪從300多萬提高到了900多萬,並獎勵給這位“功臣”一套價值2250萬的大房子,相比去年,整體多給了2800多萬。
不得不說,中芯這次做得太對了!我國半導體領域最缺的就是人才,只有對人才保持足夠的尊重,才能“築巢引鳳”。對於一個想進入全球晶片代工第一梯隊的企業而言,內部矛盾這種事情是萬不能有的。
600多萬的加薪和2250萬的房子物超所值,因為梁孟松對中芯的貢獻絕不不止是7nm工藝晶片的風險試產。
7nm晶片只是開胃菜?
雖然現在全球最先進的工藝是5nm甚至3nm,但是包括7nm在內,目前全球也只有臺積電和三星能夠做到而已。強如英特爾也僅有14nm的水平,別看它7nm的口號喊得響亮,但兩次延期也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何時能夠突破,至今也還是沒影兒的事兒。
中芯在與ASML達成12億美元的光刻機進口協議後,便宣佈於本月進行7nm晶片的風險試產,用到的是早期臺積電已經驗證過的DUV光刻機多次曝光技術,加上中芯自身的Finfet技術,國產7nm晶片的製造幾乎是板上釘釘了。
但是,如果以為中芯只有7nm的水平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只不過是“開胃菜”而已。
中芯之所以力邀蔣尚義,除了對人才的渴望之外,更希望他能代表中芯展開與ASML進口EUV光刻機的談判之外,另外,蔣尚義強調的小晶片技術或能讓中芯再進一步大。
小晶片技術是將晶片的多種功能,分別拿出來制定在單一的晶片上,然後再利用先進的封測技術進行組裝,以達到高階晶片的效果,這樣就能彌補EUV光刻機裝置缺失的問題。
中芯的5nm、3nm早已步入研發,如果能夠買到EUV光刻機當然更好,因為那樣就可以按照傳統的技術來製造高階晶片;如果買不到,那就用小晶片技術來向下突破。堅持兩條腿走路的發展策略,才是正常發展的狀態。
寫在最後
我國半導體的發展之路是十分坎坷的,起步晚導致“功課”落下是既定的事實,再加上西方的技術“圍剿”,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先是中興、後又華為,如今,美國政府的“實體清單”還有幾十家中企的名字。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場科技博弈卻傳遞著兩個積極的訊息。
第一:老美之所以這麼忌憚,是因為我們科技企業的迅速發展已經威脅或者掀動了它的“霸主”地位,中國科技已經今非昔比,不再是那麼弱不禁風。
第二,老美的格外“關照”,徹底激起了我們科技自主的決心,中芯國際開了個好頭,相信不久後,國產科技企業就能建好中國半導體的“護城河”,再也不會出現“卡脖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