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CISC陣營的Intel和AMD牢牢佔據著全球個人PC和伺服器的晶片業務市場。
但在長達五十多年的時間裡,雙方卻上演了一幕幕讓人瞠目結舌的愛恨情仇。其激烈程度比騰訊和阿里之間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雙馬爭鋒”的局面不同,AMD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但是它始終沒有放棄追逐的腳步。
1957年,一家被後世譽為“半導體鼻祖”、“矽谷人才搖籃”的公司在矽谷瞭望山下的一間小屋裡成立。
這就是蜚聲中外的快捷半導體。而Intel和AMD都源於這家公司。
1968年,從快捷半導體出來的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沒錯,就是我們熟悉的摩爾定律的提出者)在美國加州聖克拉拉創立。
一年之後,快捷半導體的銷售經理傑裡·桑德斯也帶著幾名員工離開,創辦了AMD。有意思的是,AMD第一個臨時辦公地點也在聖克拉拉,隨後才遷往桑尼威爾。
蜜月
羅伯特·諾伊斯,積體電路發明者之一
諾伊斯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積體電路發明人之一。摩爾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化學博士,著名的摩爾定律提出者。
這兩位大博士都曾經跟隨電晶體之父威廉·肖克利工作。他們所創辦的Intel一出生就是含著金湯匙的。而傑裡·桑德斯相比之下就要遜色得多。
因此,無論是從人才還是資源上,AMD都無法與Intel相比。
雙方創始人顯然也很明白這一點。因此Intel以技術發展為導向,而AMD則更多是以學習模仿和生產製造為主。
摩爾,Intel 第二任CEO,摩爾定律提出者
1978年著名的x86架構在Intel的8086處理器上誕生。
當時個人電腦發展極為迅速,IBM為了搶佔市場,將作業系統和處理器外包。前者成就了微軟,後者成就了Intel。
從8086直到80286,AMD都是Intel的“代工廠”。
決裂
傑裡·桑德斯,AMD創始人
AMD雖然生產的是Intel的晶片,但卻是貼的自己的標籤。這讓Intel很不爽。
自己辛辛苦苦研發出來的東西,你憑什麼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而且還藉此擴大自己的市場?
於是,在1985年研發出80386後,Intel突然中止了之前的協議,不再給AMD提供386的相關技術資料。
毫無防備的AMD措手不及,一紙訴狀將Intel告上法庭。雙方從此決裂,走上了全面競爭之路。
可雙方誰也沒想到這場訴訟竟然持續了8年之久。
8年長跑,可惜沒能結婚
直到1994年,AMD才拿到386許可。但此時386早已成為“過氣網紅”。
而在這8年中,Intel一家獨大,無人能敵。AMD只能依靠仿製Intel的處理器生存。
激戰
1993年,Intel的586處理器誕生。為了避免模仿,將其命名為Pentium(奔騰)並且進行了商標註冊。
AMD同期推出的K6毫無還手之力。
1999年,AMD的Athlon(速龍)處理器誕生。其綜合性能超越同期的奔騰。
戰功赫赫的AMD速龍
而且AMD搶先Intel釋出了1GHz的CPU,一時間名聲大噪。
Intel不甘示弱,立刻推出P3,AMD也很快上線Athlon雷鳥予以回擊。而且還開發出低版本的“毒龍”來對標Intel的賽揚系列。
這段時期可以說是雙方互有勝負,競爭異常激烈。對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來說,卻也是精彩紛呈的時期。
輝煌
2003年,AMD在x86架構的基礎上擴展出x86-64架構,又名AMD64。
幾乎同期Intel推出全新的IA64架構,但由於不能和x86相容,宣告失敗。AMD由此抓住機會,迅速給了Intel三連擊。
趁勝追擊的閃龍
低端市場推出Sempron“閃龍”,中高階市場推出Athlon 64/FX。Intel同期的P4完全不夠打。
雙方也於此時上演了“真假雙核”的戲碼。共同推動CPU市場進入雙核時代。
迴歸
2006年,Intel推出Core系列,在CPU市場將AMD打的大敗。
為了生存下去,AMD收購了ATI,轉戰GPU市場與英偉達展開競爭。但CPU市場上,AMD全系列效能都被Intel吊打。
這一時期,CPU高階市場完全被Intel統治。AMD只能透過主打價效比來搶佔中低端市場。
2010年,桌面CPU邁進六核心時代,Intel首先發布六核Core i7。AMD也釋出了價格親民的六核Phenom(羿龍) IIX6。
再戰
2016年,被Intel打壓十年的AMD推出Zen微架構,正式上市Ryzen系列CPU。
在此後的不斷髮展中,Ryzen系列CPU以更高的工藝,更強的效能,更低的價格得到市場高度認可。但Intel也不甘示弱。Core i7已經更迭到了十一代。
雙方似乎又回到“奔騰”與“速龍”激戰的上世紀九十年代。
銳龍
可以想象,Intel和AMD之間的“世紀大戰”恐怕還會繼續延續下去。但無論雙方如何競爭,都難有第三者能夠動搖他們在CPU領域的地位。
預告:《晶片有話說》第四篇:ARM架構,為嵌入式系統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