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的手機市場有重磅機型出世,iQOO 5帶著120W超快閃充技術咄咄逼人,其創造了手機快充的新紀錄,並且切實改變了我們對手機的使用方式。不過一眾新機在蘋果市值面前實在黯然失色,蘋果自2018年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過後,又花了近1年半的時間直接將自己的市值翻一番,2萬億美元的市值讓蘋果成了當今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2萬億背後的祕密 創新才是根本
蘋果從成立到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總共花了42年的時間;而從1萬億美元的市值突破2萬億,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而最令人驚奇的是,蘋果成功的突破這一里程碑式的資料,居然還是在新冠病毒肆虐之時。
細數蘋果的銷量資料的話,我們可以看到疫情對於蘋果也是有很大影響的。iPhone、Mac、IPad幾大支柱性的硬體平臺均出現了銷量下滑,iPhone銷量下滑6.7%,Mac下滑2.9%,iPad更是有著超過10%的下滑幅度,這對蘋果的利潤影響很大。
不過可穿戴裝置、家庭裝置以及配件產品的整體增幅,直接拉平了傳統硬體平臺的銷量下滑,這些產品的增幅高達23%,足夠讓蘋果度過疫情危機,建立對投資者的信心。
而除了硬體平臺之外,蘋果的服務類收入則是蘋果增長的又一支柱,這其實早就有了明顯的態勢。蘋果的服務類收入在2019年就已經成為蘋果利潤的主要來源,其增長幅度相當迅猛,各種訂閱服務讓蘋果收穫了一波使用者紅利,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服務類有著顯著的增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蘋果並不依賴單一的硬體平臺來賺錢,而是通過不斷的創新來不斷開拓新的市場。近年來最顯著的就是AirPods藍芽無線耳機以及各種訂閱服務,它們從無到有後便迅速席捲整個市場。我們在此也可以理解,為何其他手機品牌總是盯著蘋果的動向,似乎蘋果就是代表了潮流,跟著蘋果的腳步總是沒錯的,即便無法獲得利潤的大頭,但喝口湯還是沒問題的。
不過蘋果也有著自己的危機,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使用微信就是蘋果的巨大隱患。在國內市場環境中,蘋果iPhone手機雖說總是被看做充滿了粘性,使用者一旦用了就離不開;然而如果讓大家在蘋果與微信中二選一的話,99%以上的使用者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微信,畢竟蘋果的iOS只是自成生態,它的好體驗並非剛需;微信在國內的環境中則是“無所不能”的,離開了微信的社交圈與崩潰沒有區別。即便是市值2萬億的蘋果,也承受不起失去中國市場的危機。
華為危機四伏 自主研發道路還得堅持
相比意氣風發的蘋果,華為的境遇則是舉步維艱,遭到美國一輪輪制裁的華為,似乎已經有些支援不住了,以至於華為在手機之外的產品上不斷的加大投入,期望依託多品類的產品來抹平手機業務的不利狀況。
華為能夠做到全球手機市場的三甲行列,其實本身就代表了華為的創新能力。蘋果、三星、華為都是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橫向來看它們的話,均是有著獨立晶片設計能力的公司。三星能夠全面自給自足是一種巨大的優勢,也是三星能夠霸佔全球手機市場份額頭名的原因之一。華為與蘋果都具備晶片自主設計能力,但都無法自己量產,需要藉助代工廠來進行生產,只是兩者的區別在於一家是美國公司,而另一家是中國公司。
現實環境決定了華為的舉步維艱,不過華為並未屈服,而是積極的進行佈局開始研發晶片製造技術。這在短時間內是難以獲得回報的,但其代表著一種希望,當挺過去的華為具有了自主量產晶片的能力後,恐怕就再也沒有誰能夠阻止華為問鼎全球手機市場份額的王者地位了。
曾經的K3V2讓我們不斷吐槽,但也正是K3V2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自主設計的希望,麒麟晶片在不成熟的嘗試後逐漸走向成熟,再被消費者所全面認可。現在的華為不也正是在走這條老路嗎。
回看餘承東在此前“吹過的牛”,華為似乎並未說大話,如果沒有接連不斷的制裁,全球頭號手機品牌似乎已經是華為的囊中之物了。
能夠在疫情的大環境下大幅度的逆勢增長,華為的實力有目共睹。在2020年遭受不斷打擊的華為依然可以保持手機市場的地位。但是在9月15日過後,被斷供麒麟晶片的華為就不好過了,再加上美國更為嚴格的實體名單策略,明年華為在手機市場的前景很難判斷。
本週華為舉辦了首場重磅的線下發布活動,但並未涉及到手機產品。我們看到了華為試圖自救的努力,通過IoT以及筆記本市場的大力投入來彌補手機產品線的損失。
其實我們能發現,華為與蘋果有著不少相似之處,同樣具備自主的晶片設計能力,在產品線上相當豐富。全面啟用HMS的華為,也有了與封閉iOS的雛形。只要能夠生存下去,華為總有不被卡脖子的那一天。當然,華為有一項優勢是蘋果無法比擬的,坐擁國內這個超大的市場,即便華為在海外被限制死了,亦可在國內市場環境中謀求發展,依靠龐大的內需繼續自主的研發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