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真的來了!
這是一場天鵝絕唱!
今晚,華為傳來大訊息:9 月 3 日,華為將參加2020德國IFA大會,並在會上推出5nm 麒麟 9000 5G晶片!
這將是華為 Mate 40 手機使用的晶片,因為特朗普的打壓, 麒麟 9000也將是麒麟高階晶片的“絕版”。
真的扼腕嘆息啊,要知道,麒麟9000晶片,這可是華為海思的巔峰之作,將會擁有更強大的5G能力,更強大的AI處理能力,更強大的CPU和GPU。
然而,由於美國的蠻橫打壓,臺積電等不能再為華為代工,今年最後一代旗艦級晶片,就是麒麟9000了。
由於9月15日之後就不能再出貨了,目前臺積電正在開足馬力,生產華為的麒麟9000晶片。然而,就算臺積電再怎麼拼命生產,這麼短短一個月時間,又能生產多少,供華為使用?
不管是800萬片,還是1500萬片,都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整個mate40系列的生命週期都滿足不了。
更何況,還有榮耀V40系列、40系列,還有華為P50系列,華為MPP2,華為nova在嗷嗷待哺。
華為真是太難了!
二
自家設計的不給造,別人生產的不給買!
這就是美國公佈的,針對華為的新一輪制裁措施!
華為海思推出第一款麒麟(Kirin)晶片是在2009年,雖然當時反響一般,但奏響了麒麟騰飛的樂章,隨後每一年都有不小的進步:麒麟925帶領Mate7打入高階陣營;麒麟955助力華為P9銷量過千萬……
不得不說,麒麟晶片是華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自己研發的晶片,成為華為手機甩開國內友商的最大武器。無法使用華為自研晶片,對華為來說,將造成極大的影響。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華為目前自研晶片,在消費者領域所佔的比重。
首先在智慧穿戴領域,華為的麒麟A1晶片廣泛的應用在華為的手錶、耳機等產品當中。
在電視產品當中,華為智慧屏產品也搭載了華為自研的鴻鵠晶片,這款晶片在業內屬於旗艦梯隊。
在路由器等產品當中,華為擁有凌霄處理器。
當然,還有最最重要的手機、平板等產品,其中大量產品都搭載了消費者熟知的麒麟處理器。
華為目前在售機型當中,主要搭載麒麟990 5G、麒麟985、麒麟820、麒麟810、麒麟710等晶片。
這些晶片也構建了華為獨有的產品生態。憑藉獨有晶片的差異化為賣點,華為的高、中、低端產品思路清晰,細分市場更為明確。
同時在自研晶片的優勢之下,華為在軟硬體協同當中也可以掌握更加充足的話語權。
因為美方制裁,現在,臺積電無法再承接華為高階晶片代工訂單,這使得華為晶片嚴重缺貨,麒麟高階晶片也將很快將成了“絕版”。
可以說,2020年8月7日,當華為餘承東公開表示海思麒麟高階晶片已經“絕版”,華為海思,這個中國最強的晶片設計公司,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被鎖死了未來。
失去了晶片,現在,某種程度上,華為的處境比當年的上甘嶺戰場,更加凶險!
三
華為怎麼辦?
目前看,華為現在的策略,是遠近結合,近守遠攻。
近守:華為的戰術,是兩手並用,爭取贏得更多時間,為自研自產晶片,贏得時間。
一手,是緊急囤貨,在美國禁令實施前,像松鼠一樣,把冬天的乾糧,先備足,同時尋找晶片替代。
比如,和高通和解,推動高通去做美國政府的工作,延長取得高通晶片的時間。
現在回頭看,華為此前明明可以自行設計處理器,卻還偏偏還要用高通的晶片,給對手留了條活路,也是給自己留了條後路,這就是智慧所在。
另一手,是業務多元化,用其他業務支撐核心業務,為自己的生存發展爭取時間。
例如,最近,華為智慧汽車BU開始進入汽車零部件領域,提供車載通訊模組,車載作業系統,電動汽車電控等產品。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可以為華為帶來很好的業績支撐,按照華為的規劃,汽車業務是其未來最大的增長點之一,2030年要帶來500億美元的收入。
但這兩手,目的都是以空間換時間,要徹底解決華為的問題,還是得依靠自研自造晶片。
這得說到華為遠攻的戰略範疇。
遠攻:實施“南泥灣”專案,通過自研+聯合中中國產廠家開發,規避應用美國技術,以加速實現供應鏈的“去美國化”。
此前,餘承東已經宣佈,將在半導體方面,實現全方位紮根,突破物理學材料學的基礎研究和精密製造,突破制約創新的瓶頸。
我們要突破包括EDA的設計,材料、生產製造、工藝、設計能力、製造、封裝封測等。
不管是彎道超車還是半道超車,我們希望在一個新的時代實現領先。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不夠大的決心和不夠大的投入。
根據餘承東透露,華為正在研究包括12寸晶圓、光掩膜、EUV光源、沉浸式系統、透鏡等在內的生產裝置和材料領域,以及射頻、功率、模擬、儲存、感測器等器件設計與製造工藝整合。
前幾天,還有一個訊息:任正非一行訪問了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等幾所大學,招攬人才,為華為人工智慧、計算戰略、晶片自主等鋪路。
為什麼任正非四處招攬人才?
因為,搞晶片,不僅要砸錢,更要砸錢,砸教育!
無數的訊號,都指向了一種可能:在半導體方面,華為將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全方位紮根,突破物理學材料學的基礎研究和精密製造,掌握晶片生產全產業鏈的技術,搭建完全去美化的產線。
華為現在,正與時間賽跑!
是的,67年後的今天,面對美方的極限施壓,那些連夜不眠的華為員工們,就像當年奮戰在上甘嶺上的戰士那樣,正孤軍承受著美軍全部的火力傾瀉,為國家和民族守護著那道不可破的防線。
四
華為自造晶片,有一個壞訊息,也有一個好訊息!
1、壞訊息是:現在,晶片製造裝置、設計工具,都被美方牢牢拿捏在手,晶片製造去美化,實在太難了。
在晶片裝置方面,晶片構造極為精密,對裝置的複雜度也有著超高要求。拿目前最先進的EUV光刻機來說,單臺裝置包括逾10萬個零件、4萬個螺栓、3000條線路。
據2019年半導體裝置供應商排名,位居前五的供應商佔全球58%的行業營收,其中3家是美國企業,另外2家(日本東京電子、荷蘭阿斯麥)則被美國扶持多年。
在設計軟體方面,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是設計電子晶片的必需軟體,只有藉助EDA,才可完成晶片設計。
但現實是,EDA被3家美國公司高度壟斷,這些公司共計壟斷95%以上的中國晶片設計市場,而中國最大的EDA廠商只佔區區1%的市場份額。
簡單講就是,“造芯”是個技術活兒,而目前多數核心技術,確實不在我們手上。
2、好訊息是:現在,摩爾定律正在實效,在晶片行業處於先進地位的美國即將進入瓶頸,更多隻能在前面原地踏步,這讓後面追趕的華為等中國企業,能夠趕上來。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用於總結晶片行業的發展規律。
這一定律內容大概是,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而產品價格卻能保持穩定。
今天可以在一臺小小的手機內,就基本實現十年前臺式電腦才能實現的功能,而價格反而更低,這就是摩爾定律帶來的福利。
但摩爾定律進階到今天,半導體電晶體尺寸逐漸觸及到物理極限,難以繼續縮小,這也就意味著晶片上所能容納的電晶體數量難以繼續增加。
隨著摩爾定律到達極限,晶片產業逐漸進入後摩爾時代,更新換代速度開始下降,這將是身為追趕者的中國晶片產業的絕佳時機。
3、也許正是綜合這些因素,餘承東擲地有聲地說:
不管是彎道超車還是半道超車,我們希望在一個新的時代實現領先。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不夠大的決心和不夠大的投入。
的確,曾經,小小的南韓在起步晚了20年的情況下,在晶片領域卻能拼盡所有,打破美日封鎖,後發先至,最終做到世界第一,天下三強有其二!
南韓可以,三星可以,我們中國、我們華為,為什麼不可以?!
五
看到華為自研晶片加工技術,很多噴子開始在後臺百般嘲笑了:
“晶片這種高科技的東西,只有美國才能搞得出來,華為這麼一個企業,做夢吧!”
“牛皮爆了說得那麼好聽,還順帶為綁架加了條繩索,早就看透來華為水貨。。。”
看了這些誅心之論,有時候真是倍感憤怒:其實,面對美國的打壓,那些對中國研製晶片百般嘲笑的人,同60年前嘲諷“兩彈一星”計劃、20年前譏諷高鐵計劃的人是同一副嘴臉。
朋友們,我們力挺華為、力挺中國晶片,並不是愛國綁架,更不是坐井觀天,只是希望你看到華為產品、看到任正非時,知道這背後的艱辛!
一個沒有偉大企業出現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而出現了偉大企業,而不知去愛護的國家,也是可憐的!
千萬不要以為,華為倒了,市場就會是你的,擋在前面的華為若是倒了,下一個很可能就會輪到你,因為那些美國政客想做的,是鎖死我們高科技和先進製造的未來!
我還是相信任正非那句話:不破Murano誓不還,相信那種“在一個沒有門的地方,用血肉之軀,衝出了一扇缺口”的華為精神!
一個企業,只有死過三次才能成功,那些殺不死你的,終究會讓你更加強大,燒不死的鳥是鳳凰!
華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