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綜藝有劇本,對觀眾來說已經不是秘密。但是,劇本到底指什麼、深入程度究竟幾何?那些離綜藝嘉賓最接近的、俗稱PD的工作人員,究竟會多大程度上參與到“劇本”當中?

“PD(Program Director)”的說法源自韓國,最開始泛指節目的導演和製作人。但即使是不少在節目中真人出鏡的PD,對於節目的流程故事,也不會事無鉅細、面面俱到。

在國內,PD的概念更接近“Follow PD(跟拍導演)”,他們成為了在實際錄製過程中跟明星嘉賓更為貼近的那個人。在節目當中,PD要負責把握嘉賓的狀態,抓住他們錄製時的閃光點,並隨時在錄製過程中做出調整。明星在節目中呼喚自己Follow PD的場景,也變得越來越常見。

然而,Follow PD身兼如此普遍又重要的職能,觀眾對於他們的工作細節卻知之甚少。

以下是他們的自述——

戀綜PD小羽:要會且擅長和人打交道

我大學是在湖南上的,學廣播電視專業。我從小看湖南衛視的節目也比較多,所以在大二末的時候就去衛視綜藝節目做實習生,當時做的就是藝人導演和選角導演。

國內PD的概念和日韓是完全不一樣的。韓國是要類似羅英錫這樣的才會叫節目PD,他們PD這個職位基本對應的是國內綜藝項目總導演這種級別。我們現在的Follow PD是不一樣的,基本指向的就是藝人導演。

除了藝人導演之外,還有一個能接觸到節目核心內容的職業,就是編劇組,有時候後者會代替前者的職能,但相同的是,所有的環節都需要他們來參與。

在前期,整個節目的大框架以及環節設置都是編劇在策劃;等到整個節目內容框架出來了之後,執行導演再加入進來,我們共同去探討可行性,再去寫詳細的錄製臺本。

聊到PD這個職業本身,觀眾可能會對我們有一些誤解,覺得PD就是跟在藝人、素人做朋友。

這種判斷,其實有點忽略這個職能的專業要求,有時候,甚至有人會覺得,一個PD好不好,判斷標準就是你帶的這個人能不能讓他喜歡。

最早我帶的兩個嘉賓,網友都不太喜歡,那時候大家罵我們就罵得非常難聽。還有之前我們做某檔節目的時候,一個嘉賓被曝出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他的PD就收到了各種各樣的私信,說“你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之類的。我做某檔節目和某檔節目的時候,後臺也會有很多人私信我,說“求求你換個行業吧,你每次找的人都不好”。

做明星嘉賓的PD和素人嘉賓的PD,流程也不太一樣。

跟明星的時候,PD大部分的工種就是“藝人導演”。

如果是進棚錄的節目,我們和藝人建立聯繫的時間可能就是第一次錄製前兩三天,跟他溝通在這期節目上想要承擔的功能、想在這一類節目裡有什麼收穫,錄製的過程我們是不做過多參與的。

第一期錄完之後,我們會和藝人聊個10-15分鐘,聊一下他參與這一期的感受,看看下一期我們有什麼辦法能把這些不好的感受拿掉、好的感受多增加一點。

我個人會側面地和藝人聊一下節目內容裡會出現的話題、事件,如果藝人在這一方面有不錯的表達,節目製作的時候,我會留意把他在這方面的表達放大出來。

回到主要嘉賓是素人的真人秀,我們確定人選和推進了解這兩個步驟其實是反過來的。可能其他的戀綜,PD承擔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拍攝過程中當某一個嘉賓的藝人導演,但我們團隊做這類的素人情感節目的時候,我們還要負責前期的內容策劃、中期的選角執行和後期的責編。

做某檔節目每年選角,我們全組人都駐紮在那一個城市,從地面、線上和合作方渠道去找人。我們幹過的事情,包括早上8點去某大廠樓下等上班的人、下午5、6點去另一個大廠樓下等他們下班的人,如果有資源可以進入到辦公樓,我們還會去大樓裡辦各種活動,去每層樓的工位看一看,有沒有閤眼緣的人。

如果有合適的人,我們會花很長的時間和他建立3到4個月的聯繫,逐漸去了解他(她)真實的性格是怎麼樣的。第一次見面不會是面試性質,會在他家或者他喜歡的喝下午茶的地方,在他熟悉的環境裡,聊至少3個小時,聊嘉賓的興趣愛好、過往的故事、一些在他們人生中發生的很深刻的事件。我們在手機上也會和嘉賓保持聯絡,忙的時候可能隔天聊一次。

到了選角的後期,當他已經“很適合成為我們的嘉賓”了,見面的頻率就會提高,甚至可能會去他家,約他的朋友出來唱歌、踢球,我會在旁邊觀察,看和人交往的時候他最真實、最自然的是什麼樣子。

然後就到了最終拍板的時候,這個時間會很晚,甚至不到臨開拍之前,都沒有辦法判斷他是不是真的適合。

某檔節目第一季播出之後,知道這個IP的人本身變多了,我們能接觸到的人他的想法也就會變多了。我們覺得一個人不合適的理由,可能會包括“訴求太過於功利”,“缺乏投入度、真誠度”等等,還有一些可能年少的時候犯了一些錯,嘉賓到最後跟我們坦白,我們發現最善良的選擇,就是不要把他拋到公眾面前。

會並且擅長和人打交道,可能是我們做PD需要的工作能力。因為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需要運用技巧,在保證自己和素人溝通的真誠度的同時,也要保證你想要創作的內容得以實現。

這次某檔節目裡,我和一位嘉賓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發現他是一個“很怕麻煩別人”的人。為了“打開他”,讓他覺得我是自己人,我會嘗試和他站到一個戰線上,跟他說:“老師,上次和大家見面的時候,你表現得太高冷了,大家會覺得你不好接觸,都不想和我倆合作了。”他就會慢慢改變,和我們接觸的時候變得更“開朗”一點。

除了工作流程的區別,藝人和素人在我們眼中的具體形象倒是差得不多,我們都會當做普通人來看待。而且,如果把藝人當素人來看的話,我可能有機會挖掘到他更多新的亮點——這可能是節目和我個人能為他帶來的部分。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藝人會有自己的經紀團隊,而素人沒有。所以,當節目播出過後,素人遇到網絡輿論、被關注壓力的時候,我們會多出一些和他們站在一起、安撫情緒的職責。

不止一次,節目播出後素人嘉賓給我打非常長的電話,我也知道他(她)不是網上說的那個樣子的,但沒有辦法,只能安慰,人還是在現實生活裡活著的,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吧。

PD這個職業最吸引我的是,能夠深入接觸到節目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一個是內容,一個是人物。只要把這兩個環節完成好了,帶給我的成就感是非常大的。一個工作只要有成就感,我都會願意做下去。

我們這一行生活時間和工作時間是分不開的。今年已經是我做節目的第5個年了,確實有了一些變化。現在我會規定晚上7點之後的生活要儘量屬於自己,像正常上班族一樣。然後,我在嘗試每週末要和朋友,也可能是同事去做一件新的事情。

達達:如果有一天不做PD了,我就去做酒店前臺

我大學是學播音主持,並不是學導演的。但我不喜歡幕前的工作,在幕後我會覺得更開心。所以2014年我看到有衛視在網上招募實習生,我就報名進入了這個行業,畢業以後就留在了臺裡。

剛入行時,有個非常厲害的導演帶著我一起做,相當於我的啟蒙老師。他不會像在學校教課一樣,告訴你每一步怎麼做,但會給你做個榜樣。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有心去學,會自然而然思考和總結老師為什麼會這麼做。基本一個項目跟下來,你就能逐漸上手了。

我是跨專業來做PD的,但我並不認為跨專業是個問題,問題是你是不是真正熱愛這個行業,願意用自己的努力,去消除和別人的差距。

我現在在做的節目《開始推理吧》是一個推理節目,它涉及到的範圍很廣,我們需要更多不同的聲音。我身邊也有很多同事並不是學編導出身的,但他會站在自己所學的專業去思考問題,有時候反而會帶來很多破局思路,提供不一樣的靈感。

推理綜藝跟真人秀非常不同的一點是,真人秀如果沒有按照你的預期發展、出現了一些意外,可能會製造出不一樣的驚喜。但推理綜藝很看重整體的框架,對於細節的把控非常嚴格,一點小失誤,就可能會影響推理過程中玩家的判斷,影響整個節目的呈現。所以很多細節需要我們反覆確認,花費的精力比較多。

推理綜藝的PD是不是門檻比較高?我覺得門檻不是高,而是特別——推理綜藝的PD要具備一定推理知識和邏輯思維,你不具備這些的話很難上手,你都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在2018年之前,我一直在做其它類型的節目。在做推理節目之前,推理類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我都沒怎麼看過。當時很擔心自己做不好,也確實遇到了很多問題,感受到了和同事的差距。所以我就告訴自己,如果想要做這類節目,就要熱愛它,好好學習相關知識。

我就開始關注很多推理類的UP主,每天回家休息的時候去刷一些科普,慢慢摸索出一些門道,比如“殺人手法”,“推理思維”,還有各類的謎題等等。平時在生活中我也會有意的去留意一些相關的東西,比如之前有一次去歐洲玩,歐洲的街頭會有很多藝術裝置,我會把它拍下來,想著以後能不能用給節目的機關提供靈感。

我們剛剛結束的這個《開始推理吧》的項目,其實挺曲折的。普通項目從籌備到錄製結束,一般來說就半年左右,但這個項目是從去年9月到今年6月才結束,主要是受到疫情影響,所以時間非常久。我們原本計劃3、4月份錄製結束,後來一直往後拖,在延期的時間當中,我們也一直在不停修正或修改內容。

而且比較可惜的是,我們之前在煙臺找到一棟建築,空間結構等各方面都特別適合節目。我們搭建也非常用心,但因為疫情就只能又搬到長沙,重新在棚裡1:1復刻場景,但因為棚裡面有侷限,平面上可以把空間1:1復刻,但樓層上下結構做不到,時間非常緊,都在加班加點完成,大概不到一個月。

據我所知,有些節目的編劇組和PD組是分開的,但我們這個組不太一樣。我們的PD做的事情比較多也比較雜,從節目策劃、故事編寫、對接藝人以及對接線索導演、執行導演一起將內容落地等都會涉及到。

很多工作也比較細碎,比如要和藝人溝通角色內容、造型方案,帶他們拍海報、採訪、安排錄製期間的飲食、休息等等,總的來說就是:解決藝人在參與節目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我們導演編劇組大概10多個人,籌備期間大家就是每天坐在一起開會、策劃、討論,每天都要開差不多8-9個小時。因為做推理綜藝在策劃階段是非常磨人的,從無到有的過程非常煎熬,我們會經歷數十次的推翻重來,一直到錄製當期節目之前,可能還會有調整和修改。

在選擇嘉賓的時候,我們比較看重三個方面。首先,他本人要熱愛推理或者對它很感興趣,有足夠的好奇心。其次就是聰明或者說腦洞很大,對於節目組給出的故事和線索,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推理。另外,對嘉賓的表達能力、共情能力也有要求,嘉賓需要沉浸在故事中,通過他的表達和演繹,將觀眾帶入到節目裡。

我們一般會提前一個月左右去和嘉賓溝通。通過和他的接觸,去了解他生活中的狀態。《開推》這個節目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嘗試了嘉賓和導演組共創的模式。就是給他們量身定做角色。

比如現實生活中祖兒就是一個心靈手巧的美女。因此在節目中,“宋漂亮”的人設就是一個很愛手工DIY的女孩兒。我之前帶她去參觀她在節目裡的房間時,她真的會立刻坐在那兒開始DIY,我們在房間裡聊了10分鐘,她就DIY出了一個手機殼。

還有像白宇老師在節目中,一天只做三碗麵的設定,也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我們一起溝通,一起設計這個劇情,他們也會覺得更好玩一些。其他的嘉賓,也會和導演組溝通,來共創他們在節目世界觀裡的人設。

錄製期間一定是很忙的,一般是早上8、9點就得到現場,有的時候會到凌晨3、4點才能離開。早上到現場先檢查錄製現場,確認每一個細節。

等藝人嘉賓到達後,我們會和他們做內容上的溝通,包括劇情內的時間線和故事背景等。在節目錄制中,會休息兩到三次,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會盡量把需要拍攝的宣傳物料消化掉,讓藝人早點收工。把嘉賓送走後,我們需要馬不停蹄的準備第二天錄製需要的東西,佈置佈置線索、場地之類的,然後回去休息4、5個小時再開工。

有一種情況,我們和嘉賓前期的溝通會多一點。就是我在《開推》裡帶的是宋祖兒,第六週的時候會解鎖以她為主角的故事,所以那次錄製前和她溝通的就會比較多。我會在前一天把角色卡給她,叮囑她記好。等第二天到現場,我會讓她詳細說一遍。

現在《開推》這個項目我的工作基本接近尾聲了,也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下一個項目。現在國內的推理綜藝也不少了,我們需要做出更好更新的內容去刺激他們,給他們帶來新鮮感,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所以對導演組的要求就是,你一定要對推理綜藝有興趣,真心喜歡這個賽道,你得負責任。

我現在在這個行業裡做了快8年,我覺得這個行業還挺有魅力的。這個魅力在於,如果你在網絡上看到觀眾們討論的很多片段或者很多節目的高光時刻,是來自於你的創意,哪怕你始終在幕後,你也會非常有成就感。或者你的嘉賓表現得很好,你也會很自豪。這份工作經常會給我這種反饋。

但PD這份工作確實是非常非常辛苦的。我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但因為工作太忙了,留給生活的時間很少。

目前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什麼具體的計劃,暫時還是希望在推理這個賽道一直做下去。不過我倒是有想過,如果未來不在這個行業幹了,我可能會去做酒店前臺——這是一個每天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的職業,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在我剛入行的時候,我們做的其實都不叫“綜藝”,更多的應該是叫“欄目”,周播的形式比較多。現在導演這個行業分得越來越細了,但在我剛入行的時候,“導演”是一個要負責很多東西的崗位,甚至一個人負責一期的節目,不會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多的人,有這麼明確的分工。

後來電視行業也有變化,選秀開始興起,我就跟著臺裡開始做達人秀,做《中國夢之聲》這類的節目,再做《極限挑戰》,到後來做的基本都是戶外類的真人秀。

國內早期是沒有“PD”這個概念的。在做《極限挑戰》第一季的時候,我們和一些韓國PD有過交流,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一些東西:以前的“欄目”,我們會把腳本寫好,一條一條根據臺本去走,當現在這種意義上的“PD”出現之後,就要求我們有更多戲劇功底,在現場我們得知道什麼事情是好玩的,什麼事情是有戲的。

比方說,在節目中一個嘉賓走這樣一條線,另外一個嘉賓走另一條輔線的話,他們是不是能夠有一些交叉,是不是能夠有一些不一樣的化學反應,而不是我單純的把自己的藝人這條線給走完就可以了。

現在很多剛入行的人,我們會讓他們從“執行”開始做起。比方說我們需要拍攝一個場景,需要到消防隊去,這個執行導演就會去優先我們到這個環境裡面首先做一個勘景,告訴我們這邊有什麼東西能夠玩什麼東西,我們根據他的東西做一些策劃上的佈置,確定了臺本以後他會拿著臺本到這個場景裡,指導現場需要的道具之類的。

其實執行和PD的職級是平行的,只是負責的範圍不一樣,而且PD需要的綜合條件會稍微高一點。等做了執行、知道了大概的流程之後,我們才會讓他們慢慢開始做PD。

綜藝真人秀PD工作的第一點,就是“策劃”。很多時候PD就是編劇,編劇也是PD,我們要去策劃一個世界觀,設計好一個遊戲,讓我們的藝人成為這個遊戲中的參與者,這是第一步的工作。

在笑果文化,我們節目從立項到真正開始錄製之間,會有3-4個月的籌備期。這期間要開導演組的腦暴會議,一週有4、5天的時間用來開會。

第二步,我們要對自己帶的藝人有一個預判。在節目開始之前的一個月,我們會安排好幾輪跟藝人的深度採訪,我們需要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他,包括他的一些私下的真實的性格,調研他和其他藝人之間的關係。

“瞭解藝人”會反哺我們的策劃,因為我們要預判這樣一個人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他能不能產生一些什麼戲份,人與人之間的一些化學反應,這可能是我們前期要做的預判。

同時,藝人的性格、節目的類型,都可能會影響我們和他們的溝通。比如某一期節目,我會希望藝人進行強輸出,就會事先和他溝通,但有些內容是需要呈現藝人的第一反應的,這種時候是絕對不能事先讓他知道。換句話說,有的藝人適合知道更多的內容,有的藝人是保持“一無所知”的時候狀態才會更好,這都是需要PD前期去摸索的。

《脫口秀大會》一般是一個PD跟5-6個人,但現在的《怎麼辦!脫口秀專場》更像是真人秀,所以我們的PD和嘉賓是一對一的。因為節目性質不一樣,我們甚至要負責催稿,在節目開錄之前有一個讀稿會,讀稿會前所有人的稿子都得出來。

很多觀眾會覺得綜藝有臺本,但其實我們只是大致去擬定出一個框架,比如說讓嘉賓玩狼人殺,我們只會告訴他們大致的規則,具體怎麼玩都是要看你的發揮。

現在的觀眾是越來越聰明瞭,如果說綜藝是“演”出來的,前兩年可能可能還有“瞞天過海”的機會,現在很多時候一演大家都能看出來,這也對我們工作的要求是越來越高的。

我還是覺得這樣的形式一直都有市場在,變化在於,以後是不是可以做一些相對體量輕化的內容,把藝人、哪怕是普通人,最真實更可愛的一面去展現出來——這可能是我們想要去做的一個東西,如果可以做到,就會有人實踐,“真實”永遠是會被需求的。

另一方面,其實現在市場上也缺少可以讓導演們試手的“小項目”。我覺得可以有更多的人去做一些類似像微綜的形式的東西,主題可以依然是真人秀,情節上可以更輕更有趣。我們這是也是想往這個方面去嘗試,就類似於把真人秀和情景喜劇結合起來的感覺。

從我的角度來說,業內還是比較缺真正的好PD,如果遇到好導演我們是非常願意留下來的。

6
最新評論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入手索尼ZV-E10和a6400如何選擇鏡頭?3款鏡頭讓你的拍攝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