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是在談李嘉誠兒子李澤楷當年錯賣騰訊股份,少賺了千億美元,甚至錯失了世界首富的寶座。甚至連玻璃大王曹德旺都認為,那是因為李嘉誠家族看空中國,導致他們錯失了這筆巨大的財富。
那麼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麼?1999年騰訊成立不久之後,李澤楷旗下的盈科拓展公司聯手了IGD公司各自入股騰訊500萬美元,各自拿到了20%的股份。
不過在不久之後,李澤楷想收購香港電訊公司,他用股票作為抵押,從30家銀行借到了180億美元,隨後他大膽收購了市值3000億港幣的香港電訊,採用的支付方案的現金加股票。
如今香港電訊市值不過是幾百億而已,可是騰訊市值卻是幾萬億,成為了香港股市上市值最高的公司,而且騰訊一家公司的市值幾乎等於香港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當年為了香港電訊,李澤楷也把所有的非核心業務都賣掉了,其中就包括了騰訊的股份,那個時候他賣出了1億多美元。
從那個時候來看,李澤楷投資騰訊2年,獲利20倍,絕對是一筆非常不錯的生意。可是如今來看,騰訊20%的股份最高價值接近2000億美元。如果李澤楷持有這些股份,他在幾年之前就是世界首富了。那麼李澤楷當年真的做錯了麼?
事實上李澤楷根本沒有做錯,就算是李嘉誠來了,他也會這麼做的。其實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比如說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也曾經錯賣了阿里的股份。高盛是最早投資阿里的機構,可是他們也早早就賣掉了阿里的股份。
如今很多人認為李澤楷做錯,那是站在現在的角度。可是李澤楷賣掉騰訊的股份,那是在21年之前的事情。那個時候騰訊還沒上市,可能連馬化騰自己也想不到自己日後會把騰訊發展得這麼大。
那個時候中國連電商都沒發展起來,沒人知道日後會有移動互聯網,沒人知道日後有移動支付,沒人知道社交網絡日後會在社會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這一切別說李澤楷不知道,就是馬化騰自己也不知道。
時間回到2001年,李澤楷賣掉騰訊的股份,完全是合情合理。一筆投資在2年之內漲了20倍,而且這個時候有人要接手,同時投資又不是公司的核心業務,那麼清空掉這筆投資完全合情合理。
另外李澤楷當時要收購香港電訊,對於李澤楷來說,那個時候去香港電訊,確實冒險,但也是膽識過人。香港電訊是一家藍籌公司,那個時候要出售,大把人想要買。李澤楷當時的應可拓展雖然市值幾百億,但是卻沒有具體的業務,手裡只有一個數碼港的計劃。
李澤楷吞併香港電訊,然後做實盈科拓展,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甚至是一個鬼才的想法。那個時候李澤楷才30歲出頭,他有膽有識,有勇有謀,其實是非常難得的。
對於李澤楷來說,他從銀行貸款180億美元,看似是冒險,其實也不是。因為他收購的香港電訊有穩定的利潤,所以他並不擔心。最多就是賣掉香港電訊去還債而已。
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李澤楷既然要收購香港電訊,那麼肯定不會留著一家非核心業務。再說從那個時候來看,誰都不知道日後騰訊可以發展成這樣。如果李澤楷真的把騰訊留在手中,那就說明他在賭,這其實是非常可怕的。
孫正義是曾經成功賭中了阿里,一筆投資賺了幾千倍。可問題是孫正義是押了很多寶,最終才成了一家阿里。其實軟銀雖然成功投資了阿里,但是他們情況並不好,因為他們押寶太多,很多項目都失敗了,如今公司負債累累,虧損嚴重。阿里一筆投資的成功,無法拯救軟銀。
真正的高手都是有自己的原則的。李澤楷說了,他做生意危機感始終是第一位,當年也是因為危機感,所以才會賣掉騰訊。
事實上他當時不止賣掉了騰訊,而是賣掉了全部的非核心業務,集中力量去收購香港電訊。時至今日,李澤楷依然保持這樣的危機感。因為有危機感,所以李澤楷不會想象自己會有一天投中了一家賺幾千倍的公司。
事實上騰訊成為騰訊的概率,幾乎是萬中無一的,哪怕你真的從當年拿到現在,更多也是有運氣成分,而你靠著運氣賺到的錢,有一天也會因為運氣而敗光的。孫正義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一個偏執狂,所以他可以守著阿里這麼多年,可是作為一個投資人,每一筆投資都應該有自己的目標,都應該知道什麼時候進入,什麼時候退出。
騰訊也曾經錯失了騰訊,沒有人在商界可以未卜先知,也沒有人可以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李澤楷跟李嘉誠一樣都是非常穩健的人,他們基於自己穩健的經營思路,在投資標的獲得合理回報的時候選擇退出,其實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所以你不能站在如今的角度去評斷一筆發生在21年之前的投資,說白了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如果你這麼神,你當年如果買了茅臺,買了比亞迪等等,你現在也早就財富自由了。做生意的風險本來就是非常大,如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李嘉誠家族可以在商界幾十年都屹立不倒,最關鍵就是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