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方消息證實,華為Mate50系列於9月上旬亮相,發佈會提前開啟錄製,萬事俱備只欠正式與大家見面。此時又有好消息傳來,新機已經在產線上開始量產,中國產零部件佔有率再次創造新高,華為正在想盡一切辦法擺脫“卡脖子”困擾。
從堅決擁抱全球供應鏈,再到不斷提升中國產供應鏈的佔有率,可以看出華為高管面對“全球化”態度的轉變,任正非也是一個善於“知錯就改”的人。
在2020年以前,任正非是一個堅定的全球供應鏈捍衛者,多次表明華為不會被所謂的“中國產”品牌束縛,必須與世界上最優秀的供應商合作。甚至在2020年底與榮耀“分家”時,任正非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態度,堅決要求擁抱英、美、歐、日、韓等多國的供應鏈,助力全球企業一起成長。
任正非舉過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如果華為不擁抱全球供應鏈,只把目光侷限在中國市場,那將和井底之蛙一樣變成“門檻猴”。只要美國肯放鬆對華為的制裁,華為還會盡量想辦法再一次融入這個體系,華為願意去買美國的零部件,而不是排斥全世界的供應鏈走“狹隘”的自主創新道路。
但是事實證明華為錯了,任正非也錯了!雖然華為願意擁抱全球供應鏈,但全球供應鏈未必願意支持華為。過去兩年的教訓,彷彿一記響亮的耳光抽過來,關鍵性時刻還是大陸供應鏈更靠譜。
今年5月份,華為終端業務負責人餘承東出席汽車行業博覽會時,發表了一段演講耐人尋味,餘承東表示:在實現汽車智能化的過程中,華為希望與大家分工協同共同發展,不會吃獨食,否則也不會被制裁,以前就是太相信全球化分工。現在華為打臉了,我們在技術領域不能被卡脖子,世界上沒有後悔藥,我們希望在國內做分工協作,華為不能什麼都做,但會提供自身的優勢技術。
從任正非的表態再到餘承東的演講,華為短短兩年的態度發生180度的大轉彎,原因就是任正非因“全球供應鏈”傷透了心,這一巴掌打得太疼了。但任正非最寶貴的精神就是“知錯就改”,既然現實證明以前我們面對西方那套規則“太天真”了,以為只要憑實力說話就會受到尊重,現在回過頭來加大中國產供應鏈合作,雖然世界上沒有“後悔藥”,但華為有再來一次的機會,這是何等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