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17日,奧迪和一汽簽署技術轉讓合同,承諾自1989年後,奧迪100只落戶在一汽來進行生產,從此開啟了雙方的合作歷程。隨後,該產品的市場表現相當火爆。
中國一汽開始生產奧迪100,並於當年組裝499輛汽車。當年中國組裝的奧迪100配置非常簡陋,沒有安全氣囊和ABS、內部裝飾陳舊,缺少電動設備,但由於奧迪100是第一款在國內組裝的豪華車型,加上當時的大環境,這批車未經面世就被政府部門搶購一空。隨著政府部門使用,成功把奧迪塑造成一個豪車品牌。
奧迪的成功大大的刺激寶馬、奔馳等德國品牌,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他們作為了不少讓步。
本來汽車產業以合資形式引入中國,國家是希望以市場換技術,提升中國汽車技術。但因為燃油車的技術在歐美國家研發過程已經把相關技術研究透徹,中國如果想在燃油車實現超越基本沒有可能。
同時相關的核心技術參數,基本不會讓中國打探清楚,能仿造的技術也會以專利等形式保護起來,這就導致就看能搞清楚,能沒有辦法生產。就算拿到授權,也是替歐美汽車企業打工。
比亞迪成立於1995年,當時主業是做電池,用於筆記本電及手機,經過10多年的發展,乘著消費電子的春風發展壯大起來,也在電池領域積累相當的多技術,其中就是後期用於新能源車的鋰電池技術。
比亞迪看到中國汽車消費的潛力,開始大力發展汽車生產與研發。
通過組裝拿到生產汽車資質,2005年4月,比亞迪第一款燃油車車型F3下線,年產20萬輛的生產基地正式落成。
2006年比亞迪第一款純電動轎車F3e研發成功,採用鐵動力電池續航350KM。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領域處於行業頭部。
2007年6月比亞迪汽車累計銷售已經達到10萬輛,成功在行業紮下來
在2008年巴非特在香港比亞迪股份低迷時,這個是他經典投資案例,比亞迪後續為巴非特貢獻不少淨值。
可能是為了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比亞迪並沒在燃油車研發下重注,相反在新能源車上不斷投入研發,直到今天已經成為能與特斯拉匹敵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而以前以市場換技術的燃油車,雖然市場銷售很好,但始終沒有掌握最尖端技術,硬生生換成了組裝廠與4S店。
比亞迪在電動車領域自主研發, 並堅定走下去,最終在新能源車獲得一定成就。
人與企業的成功不僅僅是個人努力,還有歷史進程,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汽車產業技術落後,大陸經濟產出不高,為提升中國製造業生產效率,所以才以市場換技術,吸引外資投資。
改革開放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的製造業已經實現全產業鏈,已經是世界工廠,為世界提供性價比高的工業口,同時中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已經大大增強。
這時候中國的消費產品也要向上發展,把國內高端產品賣到國外去,賣到世界去,在國外比亞迪車按鍵是漢字。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輸出。中國已經有足夠實力讓別人用我們高端產品時,同時學會漢字。瞭解中國文化,認同中國發展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