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芯片產業的快速發展,芯片製造技術的重要性與日遞增。尤其是在2021年,全球範圍內的芯片產能緊缺,給大陸產業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華為餘承東就曾表示“一顆原本售價幾十元的汽車芯片,在缺貨之後價格漲到了2000~3000元。”芯片產品的漲價,為製造商的成本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同時,這次“缺芯”所造成的危機,也警醒了大陸眾多的科技公司。在發展高端製造業的同時,芯片等核心產品的供應鏈,必須要由我們自己來掌握。
尤其是在美修改規則之後,芯片產品本土化製造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趨勢。而在這樣的局面下,作為全球最大晶圓代機構的臺積電,在大陸市場的份額卻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趨勢。
據臺積電劉德音透漏,中國大陸市場所佔據的份額,已經不足10%。而內地的晶圓代工機構中芯國際,卻在去年實現了營收以及淨利潤的大幅度上漲。
而為了消除臺積電等芯片企業,無法實現自由出貨所造成的影響。中芯國際在近日對外宣佈了後續的投資計劃,其投資總金額達到了505億元,用於天津晶圓廠建設、投產。
據瞭解,臺積電在受到美施壓後,已經選擇了赴美設立一座5nm晶圓廠。針對於內地市場,則只宣佈了擴產28nm芯片產能的消息,連稍微先進一點的14nm製程,都不敢放在內地進行代工生產。
對於現階段的芯片設計公司而言,臺積電內地所提供的28nm晶圓代工服務,已經不能夠滿足大多數芯片設計公司的實際需求。所以,臺積電市場份額下滑,實際上已經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臺積電的市場份額下滑,也給了中芯國際趁機追趕的機會。正如中國院士倪光南所說,“大多數芯片產品,採用14nm、28nm的製程工藝,就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使用需求。”大陸芯片代工產能提升上來之後,就能夠有效降低對於進口芯片產品的依賴。
更何況,現如今除智能手機產品之外,大多數的產品對於芯片製程工藝的要求並不高。與其說臺積電是放棄了內地市場,倒不如說是臺積電正在被內地市場拋棄。
對此,就有外媒分析人士表示“臺積電的大勢已去!”
首先,受邀赴美設立代工廠,並不能夠為臺積電換來更多的芯片訂單。要知道在赴美設立代工廠的名單之中,還有臺積電的競爭對手三星、英特爾等公司。
在3nm晶圓的代工上,三星已經開始採用GAA晶體管工藝,並且,在量產的時間節點上,首次超越了臺積電。如今,臺積電赴美設立代工廠,只會令自身陷入到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當中去,並且,還不一定能夠獲得與預期相符的收益。
所以,在赴美設立第一座5nm晶圓廠的消息傳出之後,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就表態“美國本土化製造芯片,由於成本以及人才短缺等問題,幾乎無法取得成功。”
但是,張忠謀的呼籲並沒有起到應有效果,所以,從答應赴美設立代工廠開始,臺積電就已經大勢已去。作為一家世界工廠,無法為特定的公司提供芯片代工業務,不亞於是在“自斷雙臂”。反觀中芯國際等內地的芯片公司,則在臺積電市場份額下滑的同時,拿到了更多的市場份額。
所以說,無論是內地市場還是歐美市場,臺積電都已經大勢已去。其手中掌握的先進代工技術,是維持其國際地位的資本。一旦臺積電所掌握的技術不再那麼的先進,很快就會面臨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