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新豪 鹿邑發稿)一位69歲的退休老人,樸實的外貌,大半生的時間都在與書法打交道。用他的話說,一生只專注一件事,不惜一切將它往極致路上推進,莫管結果是否盡如人意。如此執著的一位長者令人可敬可佩。9月16日上午,在太清宮景區的李逸野藝術館內,記者採訪了這位老人,聽他傾吐一下這些年的執著追求,講述他的人生夢想——做了50多年的“書畫夢”。
張建國,河南鹿邑老子故里人,出生在河北邢臺,父親是軍隊轉業幹部。張建國在十多歲時就開始喜歡上了書畫藝術,上個世紀60、70年代不像如今有手機和電腦,可以玩這些東西,那時家裡能有一臺收音機就很不錯了。所以,拿筆寫寫畫畫便成了他唯一的愛好,他也因此與書畫結緣。
“十多歲就開始臨帖,算起來至今也有50多年了。”張建國說,由於那個年代家裡窮,根本沒錢購買紙墨,練書法對於他來說是奢侈的。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用毛筆蘸水在地上些。紙墨的問題解決了,沒有字帖怎麼練呢?於是他四處去借,幾番周折後,最終在學校一位老師那裡借來了一本楷書和一本行草,隨後便開始練了起來。
時光飛逝,這一寫就堅持了50多年。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張建國的行草與隸書突飛猛進,日漸所長。五十餘年書畫人生造就張建國的書法已鍛造出別樣的生命激情和才情。早期書法作品潑墨縱橫,橫馬立刀,似“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大象大美”,富於惚兮恍兮的渾沌韻致,這是他對宇宙大生命的激情把握;而敢於造奇、力破平穩、險峻奇崛的創造性行草至今仍突顯著他的力度。如今的張建國,平凡大氣質樸的風格不減,而“霸悍”的張揚卻趨於內斂:筆墨從渾沌粗獷的厚重放達逐漸走向朗闊蒼勁的簡致。時光恰如白駒過隙,五十餘年倏然不知。雖年近花甲,可張建國卻仍然在思考“變法”突破。作為一名真誠的書畫家,他渴望自己的藝術探索能早日找到那根燈繩,以便有燦爛的光明在剎那間照亮他的水墨世界以及整個生命。五十餘年書畫人生,可謂翰墨流香,我們期待在路上的張建國能早日找到破繭化蝶的法門,照亮他的書畫藝術,流香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