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則跟蘋果公司相關的新聞。第一個是iphone14系列發佈。儘管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但是iphone14系列的預定量仍然很火爆,預計它的出貨量跟往年差不多。
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蘋果目前佔了57%的市場份額。第二是三星,只有19%,而中國的幾家手機品牌在高端手機市場的佔有率呢!都在4%以下。甚至跟去年相比還有所下降。前幾年華為在高端手機市場一度對蘋果形成了一定的威脅。但是這幾年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華為已經基本上退出了高端手機市場,導致這個市場現在是蘋果一家獨大。
而在高端市場的地位就保證了蘋果的超高利潤。目前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66%左右的利潤都由蘋果一家賺了,其他的企業分剩下了30%多。三星因為它的很多零配件是自產自銷的,所以整體的利潤率還不錯。中國的這些品牌雖然整體的出貨量很大,在很多海外國家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但是在利潤率方面就不盡如人意。跟蘋果的差距是巨大的。
另外一個新聞,就是蘋果加快了供應商向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轉移,特別是向越南和印度的轉移。即airpods之後,現在apple watch 也從越南出貨了。富士康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那家工廠,據說今年開始要同步生產iphone14了。和往年這家工廠生產的iphone 總是會比中國要晚好幾代,所以這個應該算是一個最新的變化。
那麼這兩個新聞一個說的是蘋果的價值鏈,一個說的是蘋果的供應鏈。我們就來解析一下這兩件事情。在喬布斯時代,蘋果儘管名氣已經很大了,但是在營收方面其實並不如人意。因為他很多東西自己製造與供應鏈的管理並不給力。導致有時候很多產品不能及時出貨,有時候又有大量的庫存。
而庫克1990年末入職蘋果之後,就對蘋果的供應鏈進行了整合。蘋果自己不再生產產品,而僅僅是設計。製造就交給臺灣地區的幾家代工企業。相關的供應商就在全球範圍尋找,這樣一種水平分工的格局,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蘋果對於供應鏈的掌控能力。蘋果往往採取二淘三市的做法,也就是某個領域絕對不是隻有一家供應商,而是同時有好幾家讓這些企業互相競爭,壓低價格,同時提高研發的水平。
蘋果的很多技術上的創新實際上是供應商做出來的。另外蘋果每年保持供應商30%的淘汰率,這個也增加了供應商的不安全感。一旦被蘋果淘汰,很多的企業就會一落千丈,甚至分崩離析。面對強勢的蘋果,這些供應商基本上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但是他們仍然願意跟著蘋果乾。這個主要是因為一方面蘋果對於零配件的要求是業內最高的,能夠進入蘋果的供應鏈,就代表著這家企業技術水平已經在業內是名列前茅了。
那隨著蘋果產品的不斷迭代,這些企業的技術水平也能夠不斷的得到提升。另外蘋果供應商的利潤率雖然不高,但是蘋果的出貨量大,日積月累也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更重要的是,一旦進入蘋果的供應鏈,這些企業在資本市場具有了講故事的能力,這樣一種合作和分工的格局。整體上來講,對蘋果和這些企業來說呢,都是有好處的。
2012年的時候,在蘋果的供應鏈裡邊,中國大陸的企業只有8家。到2021年已經增長到了42家,加上臺灣地區的46家和香港地區的10家。那麼中國的供應商就是在蘋果的主要供應商裡面佔了半壁的江山。
接下來就是是美國的供應商,日本的供應商和南韓的供應商,這個是供應商的數量方面。但是從價值鏈來看,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供應商在蘋果手機成本中所佔的比例來看,南韓的企業在價值鏈上佔比最高,達到了27%。美國的企業是25%,日本是13%,中國大陸卻不到5%。所以我們的供應商的數量雖然很高,但是在價值鏈上的佔比是比較低的。這個也跟中國大陸的企業在全球電子產業的地位是息息相關的。
再看蘋果的這個產業轉移,整體而言中國大陸之外的產能,在他們總體的這個產能裡邊佔比仍然是很小的。像富士康在全球的35家制造基地,有29家都在中國大陸,和碩和偉創也基本上是類似的情況。立訊精密的3家企業,有2家是在中國大陸,一家在越南。
所以應該說這些企業目前還是把海外的工廠當作一種避險的手段。中國大陸的工廠仍然是他們的基本盤。這一點我相信很長時間裡邊都不會改變。
寫到最後:中國大陸仍然是目前全世界最適合製造業的地方,我相信假以時日,伴隨著國內供應鏈的恢復正常,蘋果的供應商還是會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局面,所以跟這些供應商少量的產業轉移相比,我覺得我們更應該擔心和關注的是,中國企業在蘋果價值鏈上面這種不盡如人意的狀況。如何加快產業升級,避免被鎖死在這樣一種中低端的位置上。這個是中國電子產業未來最大的挑戰,也是中國製造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