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原以為,本文的主角會是iBasso“秋天的第一個播放器”DX300,畢竟一眾耳機發燒友都已經被9月下旬公佈的概念圖吊足了胃口。

誰料到,迎來的會是“三年之期已滿,龍王迴歸”耳機系列——iBasso 全新旗艦IT07七單元圈鐵耳機。並在全媒體平臺投放以鋼琴、吉他、小提琴、鼓、薩克斯、電子琴、人聲為主角的“樂聲物語”系列短片進行預熱,用一段段簡單而有力的語句引起共鳴,傳遞著“為好音質而生”這個純粹的概念。

InTune,意為合拍、一致

從早些年打入中高階發燒耳機市場的IT04,到我這次提早拿到手的IT07,開箱拿出來的時候總會看到“InTune”的Logo字樣印在了耳機腔體上。我猜iBasso會在產品詳情頁上好好用這單詞做點品牌高度的塑造,卻硬是等了幾年都沒等到......結果自己一查才發現,這估計是be in tune(合拍、一致與協調的意思),恰好與這次預熱的器樂短片有點隱隱約約的關聯。

開箱即見,鐳射鵰刻的金屬收納盒與可更換的三套濾網,IT07耳機本體就藏在收納盒中,開蓋即得。濾網這邊,分為銀、黑、金三色,它們的介紹僅在使用者指南上寫著“可更換濾網”,但懂行的發燒友一定知道,這無疑是隱藏玩法,透過更換濾網以達成不同的音色校正,這在我較早前IT01S的文章中就已經提及過。只是,iBasso怎麼還不出DIY濾網配件呢?

IT07的配線是一條Litz結構的純銀線,編織效果稍緊密,不易產生聽診器效應。原生2.5mm平衡頭+3.5mm單端轉接頭,對於一款五千元級別的旗艦新品,面向的多是有實力的耳機發燒友群體,相信轉接3.5Pro、4.4mm、6.3mm這些轉接配件都會有自備,iBasso原生2.5mm插頭很合理。

另外,本次雙11買耳機就送的CB16銅銀合金4.4平衡贈品線,上手玩IT07期間也在後續幾天裡收到,線材同樣是用Litz結構編織。只是這騷紫的配色,一個眼光掃過去你一定會覺得“這線材真有Hi-Fi那味兒”,作為官方附贈的“體驗線”,聲音能變化到什麼程度?我後面會講到的。

最後開箱看到的就是耳套,除了我一般不拆的“C套”記憶海綿套外,其餘幾種分別是:1、藍色螺旋紋理套;2、灰黑透明矽膠套;3、類Final Type E套;4、類AZLA Sednaearfit套。後面兩種耳套由於在孔徑、管長和耳套表面略有不同,故我借用友商的名字讓大家有個初步印象。其實說起來,真的很感激幾家廠商發展不同型別的耳套,這真的是一種低預算折騰音質的玩法。不過嘛,就是要看發燒友的耳朵是不是有那麼好的靈敏度,畢竟換耳套比換線更難分出彼此的不同。

6鐵1圈、四分頻、專利結構

IT07是一條七單元耳機,以非常6+1的組合、即6個動鐵+1個動圈搭配而成。6顆樓氏動鐵分別是30017負責極高頻、31785負責中高頻、30989負責中頻,iBasso招牌特斯拉動圈負責全頻。比較特別的是,這次iBasso是首次將所用的動鐵單元型號全說出來,且選用的都是複合動鐵,真的不怕被挑刺?

腔體方面,從低階入門的IT00開始,iBasso選擇的都是類定製耳機的公模設計。面向中高階的IT07,自然是經過大資料反饋的耳廓為基礎,深度優化而得出的腔體。至於內部結構方面,iBasso寫了是獨家專利結構——根狀導管結構,硬核的技術相信讓工程師講一個下午都不會完的內容,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在設計內腔體時,針對反射與聲波傳輸做一點手腳,例如在腔體上開一些小孔(這個很難看到),單元振動時產生的諧振透過這些小孔散出去,讓導管傳輸的聲音更加乾淨。總的來說,這都是經過工程師嚴謹計算得出的,問就是商業機密,他們拒絕透露。

到了更細微的分頻部件方面,iBasso宣稱的發燒級補品、日本音訊薄膜電精密金屬膜電阻等等,我就不再一一闡述了。涉及到分頻這一點的設計核心,一般是工程師與單元配對、音色調校一起進行的,只要運用恰當,頻段銜接順暢即可。

最後補充IT07的腔體造型設計,本來類定製耳機的公模沒有過多可說的點子,但好巧不巧的是,耳機整體選用的是Pantone公佈的2020流行色——Classic Blue、經典藍,冷靜、簡約中流露這低調優雅的氛圍,宛如薄暮時的天空,恰好與IT07上似是星空的痕跡很般配。嗯,再美的詞我寫不了,但我想說的是這圖片還是挺難拍的。

輔助配裝,喜好隨你

基於上述介紹的耳套、濾網這些升級音質手段,像我這種不試試就會糾結的發燒友思維,總會上手試一試這些玩法帶來的聲音差異。就拿耳套來說,4種不同材質、孔徑與長度的耳套,音色也會隨之有對應的變化:藍色螺旋套偏向平穩素雅的音色、灰黑透明矽膠會產生一種纖薄的音色、類Final套由於孔徑小且材質硬會令音色變得凝聚、類AZLA Sednaearfit套則是在三款之間找到微妙的折衷點。

只是,受限於發燒友本身已經很注重更換耳套這一玩法,會去耳機店購買或在展會上免費索取;同時正如上文所說,這一玩法的差異比換線還不會明顯,這方面就交由燒友在收到IT07後自行體驗了。不過iBasso自己都不說的隱藏玩法,換濾網變聲這一方式,我還是分段說明會比較好。

原色銀網

一般原色的銀網都是預設標配,只要廠放不說,耳機調音時都會以這個為標準來進行的。聲音風格四平八穩,沒有增添什麼奇怪的音染進去,搭配藍色螺旋套的話,會讓IT07成為一條無感情的殺手,默默地把清晰精準的聲音如尖刀般向你襲去。

低音黑網

一開始我就認為這是低音加強的濾網。事實上在更換後,一耳朵所帶來的表現就是高音略微暗淡了,低音似乎渾厚了些許。以人的面板來說,只不過是晒黑了一點,但沒至於像古天樂那種古銅色的肌膚效果。搭配類AZLA Sednaearfit套的話,挺適合用來聽EDM清醒腦袋的。

高音金網

同上相似,似乎就是高音加強的濾網。很容易就能感覺到低音的氣勢弱了,高音變得強勢起來,這時候聽女聲是最容易聽出差別的。同時,這濾網會把IT07的線條感變得再纖細一點,如果是一些空靈系的女聲(例如Eva Cassidy),金網+類Final套會靈你感受到通透、凝聚的聲音表現,這也是我自己比較喜歡的配件組合。

輪番上陣,合適即可

搭配:iBasso DX220 Max + IT07

試聽:黃劍文《我們的》,AGA《Wonderful U》,EMI公司84年發行、卡拉揚與穆特合作的《四季》,日劇《摘星廚神》OST

官方“西裝”搭配,一般展現廠方對聲音的理解、具有參考意義的音質標準,最能詮釋廠方想要讓使用者領略的聲音之美。經由iBasso巨無霸級DX220 Max搭配IT07的音質表現,借用B站前段時間很多人玩梗的一句臺詞——“聲音,很有精神”!

收到耳機後的初聽、每天煲機後的聲音變化對比,再到撰文落筆的此刻,我都是在被譽為最適合男人聽Hi-Fi的深夜時間來進行(別問,問就是我要靜靜)。經過白天工作,晚上總會感到疲勞,理應聽音樂時很難感到顯著的變化;但iBasso這套官方搭配,卻是一種初聽平淡如水,越聽越是能令人打醒精神的效果。明明多單元堆疊下,理應是那種密度超然、資訊量爆多,令人越聽越累的;但此時的IT07很平易近人,沒有過分的衝擊感或刺耳感,它會化作一個老練的知音陪伴在你身旁,向你細細放著每首歌曲的韻律。

這是一種很接近我想要退燒的聲音。它的Hi-Fi味(這裡指味精或音染)不算強烈,但距離寡然無味的監聽聲還有點距離;即便在輔件搭配之下已經很凸出人聲了,但它還是不會讓你捉摸到它的個性,令人覺得這聲音太老練、太佛繫了,只聽人聲的話,似乎會有點勸退。

然而話音剛落,換上古典、OST這類作品,嗨呀!這音色的厲害之處就來,清晰、明快、精準,該柔情似水,它真的很妥妥帖帖;該氣勢巨集大,它能讓你燃起來。這種真實還原至上的風格,官方搭配就能實現了,對只聽純音樂的燒友來說,真的是省心的體驗啊。

搭配:Astell&Kern Kann Cube + IT07

試聽:Diana Krall《No Moon at All》、陳奕迅《可一可再》、莫文蔚《呼吸有害》

慘了,寫到這就得罪只聽人聲的發燒友,我可能會被iBasso教訓一頓了。其實不然,因為這世上總會有發燒友用你意想不到的搭配來聽人聲,而且還會覺得好聽的(例如說用某標榜聽古典很好的耳機,反過來聽人聲更好的尷尬例子,這我可不少見)。我要是面對這情況,一班換機器會比較快。

例如AK、凱音和山靈這類播放器,和IT07搭配就是一種很互補的搭配。即便我手上這部最沒有“AK味”的Kann Cube(這AK味的定義我就不多說),透過AK調校的ESS晶片下,為IT07輸送的也是頗為柔順細膩的中頻音色,正是我聽人聲不可多得的選擇。尤其是聽一些技巧已是巔峰、更多是聽韻味的實力派歌手大碟,這樣的搭配下方能展示出IT07如實的還原效果和卓越的揭示力,盡情展示歌手們的豐富感情。

同場加映:CB16 + IT07

試聽:Pink Floyd《Time》

來到最後就是買機送線的環節。可能是得益於銅銀合金材質上的優勢,換上CB16的IT07後,沒有那種橫向拉開了,但缺少一種紮實、清晰、凝聚的結像感,而CB16卻能彌補這個缺點,依舊準確還原中頻人聲的結像效果。音色方面,整體是屬於那種柔和、平順的聲音效果,即便放在我自己的官方“西裝”搭配中,也會一耳朵聽出不同。

寫在最後,旗艦老大哥、技術滿載、配件豐富,聲音很穩、你也可以自己通過各類配件微調,IT07的優點就在這;不足的話,似乎就是缺少一點點的個性?但對於發燒友來說,有意入手旗艦塞的話,肯定早已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聽音喜好了,反過來應該需要一條高素質、音染少的耳機來進行把玩,這才能體驗出發燒友鍥而不捨的精神。倘若你僅僅是一名單純升級耳機的玩家,這耳機能越聽越能體會退燒的滋味,預算不足的話,買了它然後就此停下來也不妨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278
最新評論
  • 驍龍8s Elite來襲,中端市場的新寵還是性能妥協?全面解析與期待
  • 橫評訴值 | 300 元以下也有「好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