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都說一分錢一分貨,價高的產品理論上能帶來更好的享受;可現實是,我們平民的置物預算不可能是無上限的,總想著在有限的預算範圍內找到最好的產品。

音訊圈還流傳著一句話 ——「萬元以下聽個響」,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只有 300 塊的預算,我們到底能不能找到所謂的「好」真無線耳機?

恰好,手邊有三款現售 300 元以下的真無線耳機 —— 小米 Air 2、一加 Buds Z,還有低知名度的 Omthing Airfree pods,這裡想將它們分拆為設計、佩戴感、延遲、聲音表現這四個維度來聊聊。

01〡設計

三款耳機的充電盒就是三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一加 Buds Z 形似膠囊,小米 Air 2 像是稜角分明版本的 AirPods,Omthing Airfree pods 像是一個方型的粉底盒,外加一根編制提手繩。

三個充電盒中,要數 Omthing 最難開啟,一來沒有防呆設計,二來天地盒設計直接導致施力不均;一加的 Buds Z 次之,雖然也屬天地合設計,但有凹槽作防呆處理,並降低了翻開難度;而小米 Air 2 的充電盒是最好開的,跟 AirPods 相近,即使是單手也能開啟。

▲ 左往右分別為:一加 Buds Z、Omthing Airfree pods、小米 Air 2

雖然造型不同,但三者都算挺便攜,而且都是用 Type-C 介面進行充電。

▲ 左往右分別為:一加 Buds Z、小米 Air 2、Omthing Airfree pods

而耳機本身,三者走的都是類似 AirPods 的長柄設計,其中 Omthing 和小米為 AirPods 類似的半開放式設計,它們從耳機盒取出戴上的動作挺自然的;一加採用入耳式設計,盒內交錯收納,取出佩戴和摘下收納的動作就不太自然了,甚至有點反人類。

02〡佩戴感

Omthing 和小米用的是半開放式設計,理論上佩戴舒適度要比入耳式的一加好些。

▲ 左往右分別為:小米 Air 2、Omthing Airfree pods、一加 Buds Z

就以我個人的主觀佩戴感受看來,最舒適的要數小米的 Air 2,進耳的異物感要稍稍弱於 Omthing 的 Airfree pods,而一加的 Buds Z 當然是當中異物感最強的,不過本人是十多年的入耳式耳機使用者,對入耳式耳機的接受程度還是比較高的,會覺得 Buds Z 的入耳壓迫感要比一般的入耳式耳機小些 —— 但總的來說,這三款耳機的佩戴感對我來說都算比較舒適。

不過,不知是否為個例:手中這款 Omthing Airfree pods 出聲口處的收邊做得不夠好,會有輕微刮耳道的情況,做工上稍遜色於其它兩者。

03〡時延

時延,對於真無線藍芽耳機來說,是個重要的引數指標,一款耳機的時延越低就越接近有線耳機的體驗,觀影、音樂遊戲時,音訊和畫面就越同步。

為了測試三款耳機的時延程度,我選來了對三者藍芽傳輸協議相容較好的小米 10 Pro 手機,使用 Superpowered 的 Latency Test 進行測試。

每款耳機都分別進行 5 次測試,每次測試前都會重新斷連一次,最終得到的資料會剔除最高和最低值,取剩下三個數值的平均,以儘可能排除隨機狀況,並儘可能地精確,最終得到以下成績。

小米 Air 2(AAC) 441ms

小米 Air 2(DHAC) 660ms

一加 Buds Z(AAC) 261ms

Omthing Airfree pods(aptX) 402ms

可見,一加的 Buds Z 是當中最低時延的,其次是 Omthing Airfree pods,而小米 Air 2 墊底,即使是使用 AAC 協議,時延也有 440ms 左右,而用上了最高品質傳輸的 DHAC,時延會達到 660ms 的水平。

對無線耳機時延看得重的讀者,上面的資料或許值得你參考。

04〡聲音表現

都說萬元以下的耳機聽個響,300 元藍芽耳機的聲音表現就不要奢求太多了,三款耳機的聲音表現會有所不同,這裡想給大家簡單聊聊我對這三款耳機聲音表現的主觀印象,供大家參考。

▲ Omthing Airfree pods

個人覺得,跑在高通 aptX 傳輸協議上的 Omthing Airfree pods,表現是相對均衡的,三頻的表現並不會有過分的偏袒,可以說是三款耳機中聽久了也不會覺得膩的一款,不過耳機整體的能量有所欠缺,更適合挺一些編曲相對簡單的音樂,因為當音樂的樂器豐富起來後,Airfree pods 的勁就提不上來,特別是 Live 版音樂,表現就比較拉跨。

▲ 一加 Buds Z

而跑在 AAC 協議的一加 Buds Z 會將更多的能量集中在低頻,高頻不夠明晰,中頻相對突出,而聲音稍偏暖,個人感覺解析力稍弱於 Omthing,在聽一些節奏感比較強的音樂會更有優勢,但它的低頻並不是一股腦地轟腦袋。

▲ 小米 Air 2

至於小米 Air 2,跑在品質最高的 DHAC 協議上,個人覺得它擁有三者最闊的聲場表現,在音量較小的時候,三頻均衡,解析力也挺不錯,駕馭的風格也是比較豐富的;但有個比較致命的缺陷,音量在大於一半時,高頻部分會聽到些許毛刺感,聲音會顯得有些廉價 —— 只要音量不要太大,Air 2 的表現是三者之中,本人最喜歡的,Omthing 次之,一加稍稍墊底;如果音量較大,個人更喜歡 Omthing,其次是小米 Air 2。

05〡特色功能各有出彩

說來也巧,在撰稿的時候我才發現 Omthing Airfree pods 其實是出自萬魔之手,也就是說它跟小米 Air 2 雖然是不同的品牌,實際都是出自同一家廠商。

Omthing Airfree pods、小米 Air 2、一加 Buds Z 現官方售價分別為 249 元(原價 399 元)、299 元(原價 399 元)和 299 元,價格相差其實並不大;而當中小米 Air 2 已上市一段時間,一加 Bus Z 和 Omthing Airfree pods 才上市不久。

作為手機品牌的音訊產品,小米和一加都支援自家產品的快速配對功能,小米 Air 2 更是可以配合小愛同學(即使是非小米手機)實現一些功能的聯動,例如場景播報、自動報時、來電自動接聽等功能,所謂的「智慧」屬性其實要高於其它兩款耳機。

而一加 Buds Z 雖然在所謂「智慧」屬性上略輸一籌,但它擁有 IP55 等級的防水效能,運動屬性要強於其他二者;而三者中,唯 Omthing Airfree pods 獨佔無線充電功能,特色功能上也不甘示弱。

下一次,我將帶大家來到千元左右的價位,給大家看看、評評那個價位的真無線耳機又會有怎樣的表現。

撰文 / Chillwim

拍攝 / Chillwim

視覺 / 66

61
最新評論
  • 驍龍8s Elite來襲,中端市場的新寵還是性能妥協?全面解析與期待
  • R7000P冰魄白限量開售,號稱最好看的遊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