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影通過錄像帶的形式進入了內地,不過因為播放裝置的昂貴以及笨重,當時要想看電影,得去錄影廳。直到VCD碟片出現,香港電影才算是真正在內地開了花,周星馳、劉德華等明星的名字也變得膾炙人口,VCD機也因此被譽為“時髦”家電。
與原本將近黑膠唱片大小,但是隻能儲存幾分鐘影像的鐳射碟不同,一到兩張VCD碟片就能夠儲存兩小時左右的電影。播放VCD碟片的VCD機,則是第一個由中國人研發創造出來的家電。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VCD機的發明讓包括段永平、胡志標在內的不少人賺得盆滿缽滿。可其發明人姜萬勐和他的萬燕公司卻沒能從中撈到太多的好處,時至今日,萬燕公司甚至已經銷聲匿跡。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國外參觀,巧遇先進技術
VCD被髮明出來,有著運氣使然的因素。1992年,身為安徽省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工程師姜萬勐接到了一個出差任務,任務是前往美國的國際廣播電視展覽會參觀學習。當時為了跟上國際步伐,國內不少企業都有這樣的外出機會,但是能夠真正帶回技術的卻是少之又少,但是姜萬勐卻是個例外。
在展覽會上,有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叫做斯高柏,在這家公司的展位上,展示的是一種名為MPEG的解壓縮技術,當時斯高柏公司對這一項技術的應用並沒有明確的方向。而姜萬勐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項能夠將影像儲存在小號光盤裡的技術,或許能夠代替現有的放映裝置,並且進一步降低消費者的觀影成本。
興奮之中,姜萬勐找到了斯高柏公司的創始人孫燕生。兩人一拍即合,在他們的名字中各取了一個字,在安徽組成了“萬燕VCD公司”。
行業開創人,錯失專利引來競爭
為了研發出第一代VCD,姜萬勐前前後後投入了七萬美元,終於在一年後,第一臺VCD在萬燕公司誕生。首批1000臺VCD以4000多元的價格推出市場之後,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銷售一空。這銷售的盛況,給了姜萬勐極大的信心,可接下來的事情,卻是給了他當頭一棒。
在研發出VCD之後,姜萬勐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沒有為VCD的整機發明申請專利。而買下第一批VCD的買家也不是別人,而是國內外的其他電子廠。就如同今天的義烏小商品城一樣,姜萬勐花費了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來的VCD機,在各個電子廠的拆解研究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了眾多仿品。
作為一樣新產品,VCD機從誕生到被市場廣泛接受,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就是這兩年的時間,萬燕VCD徹底失去了先發優勢。
成就兩大標王,自己卻被市場淘汰
段永平所創辦的步步高和胡志標創辦的愛多,因為處於廣東,在VCD的配件採購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因而成了VCD行業的兩大黑馬。根據資料顯示,1996年上半年整個市場的VCD銷量為50萬臺,而愛多透過胡志標的營銷手段,佔據了20%的市場。並且在1998年,胡志標一擲千金,花了2.1億元,讓愛多VCD成了央視標王。段永平也不甘示弱,在後續的兩年分別以1.59億和1.26億元奪得標王桂冠。
與此同時的萬燕VCD的市場佔有率還不足3%,一個月的產量更是僅僅只有兩千臺。而原因就在於萬燕公司身處安徽,以當時的交通條件,購置配件的時間,要比在廣東的愛多和步步高和遲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的時間,足以讓市場風雲驟變。作為行業的先發者,萬燕在無聲無息中被淘汰了。
毫無疑問,姜萬勐帶著萬燕在VCD市場上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但是卻趕了個晚集,直到後來VCD開始迭代成DVD的時候,萬燕才趕上了大流,憑藉技術優勢,搶回了13%的DVD市場,不過此時萬燕依舊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在安徽當地領導不允許外資控股以及不允許“出省”兩個要求之下,萬燕與合肥美菱進行了合作,可不久後,因為掌控權的問題,兩家企業的合作不歡而散。
這一折騰,又把萬燕在DVD市場拼搏回來的優勢給折騰沒了。這可以說是當時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合作的一個縮影。而如今在天眼查等平臺搜尋,有關萬燕電子的企業,已經全部處於營業執照被吊銷的狀態,姜萬勐的身份也不再是萬燕電子的董事長,而是安徽現代電視技術的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安徽現代電視技術在家電行業沒有太多的知名度,但是在今年疫情期間,透過技術積累,推出了紅外線測溫裝置,為公共衛生的防疫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