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彭老師認識的一個朋友,他的孩子每次成績都排在前幾位,而且除了學習之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孩子卻從來沒有表示對學習的厭惡。這就讓彭老師很好奇,於是詢問這個朋友教育的方法,經過交談,彭老師發現朋友的教育方法與我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孩子不學習,不在於孩子學習的外部條件,決定因素在於孩子是不是想學,在孩子是不是有很高的學習內驅力!
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學習的內驅力,讓孩子愛上學習呢?彭老師提出了幾條建議,供家長們參考。
1、家長不要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不要給孩子產生太大的心理壓力。
不可否認,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不論自己成就如何,每一位家長都對子女給予了較高的期望,想讓孩子出人頭地,今後飛黃騰達而光宗耀祖。但是,如果對孩子過高的期望之後,孩子偶然的一次考試失敗,家長就緊緊抓住不放,嚴厲訓斥,那麼不僅會讓孩子失掉自尊心,甚至會助長孩子的厭學情緒,孩子對學習產生懼怕心理,擔心自己的表現再次讓爸爸媽媽失望,從而厭學、逃學。
2、鍛鍊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
其實,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其他各方面能力是相通的,其實細心的家長不難發現,那些很優秀的孩子,不管是生活起居還是人際交往,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更別說他們面對突發問題時的解決能力和應變能力,所以鍛鍊孩子自理能力,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還可以讓孩子在日常的活動中,形成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增強孩子內驅力的把控。
3、主動陪伴孩子學習。
許多家長有陪伴孩子寫作業的習慣,其實,這樣做對於培養孩子自主的學習習慣是沒有一點兒好處的。事實已經證明,家長總這樣做,還可能爆發家庭矛盾。當孩子沒有了家長在旁邊依靠時,他會自己檢查作業的對錯,自己思考不會的題目,進而將主要精放在了學習上,而不是如何“對付”坐在自己身邊的爸媽。
其實,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助於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比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孩子有一以身作則,堅持學習的父母,自然而然就會被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開始主動學習,慢慢的學習的內驅力上來了,孩子的厭學情緒自然就消失不見了。
孩子學習好與不好,始終是家長心中的一個痛點。家長要多多和孩子聊天,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及時調整孩子的心理。家長還可以聯合學校的老師一道,從多個角度來激發孩子的學習慾望,讓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