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老師視角下的學生的早讀課:

八點開始的早讀,我提前五分鐘左右到達教室。

學生們都還在發呆。

一道鈴聲響後,有兩三個人零星的拿出昨天安排的相互抽背的紙。

教室內,我轉了幾圈,但保持著緘默狀態。我想特意看看,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學生會在多久想起今天要乾點啥事。

這樣沒有老師提醒的早讀,遠比平日裡的晚自習安靜多了。

中間,教務主任來了一次。估計是見沒有讀書聲,探了個頭。

十分鐘之後,我坐在講臺上,依然保持緘默。

五個以上的人發呆著,其中3個時不時露出微笑;一個人喝水喝了一分鐘;一個人找那張要背誦的紙張找了兩三分鐘,還有幾個壓根找不到。有幾個讀幾句,又笑一下,看看前後左右。

只有五個小組十人左右想起了我昨天佈置的任務,在進行小聲抽背任務,有一小部分人小聲自己讀著,都似乎害怕我聽見被批評說聲音太大一樣。

四十分鐘的早讀,在距離下課只剩下五分鐘的時候,終於開始有了較大的聲音,大部分學生也終於都想起昨天佈置的任務了。

這是一個農村四年級小學早讀的縮影。

學習沒有主動性——這幾乎是每個家長的煩惱,而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一 內在動力 VS 外在動力。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詳細講解了幸福來自於內心的秩序。

這一篇文章,則是具體操作方法。

假如一個孩子沒有內動力,則會陷入一種我們需要時刻盯著孩子,時刻需要提醒,孩子才願意學習,稍微放鬆一點就在那裡發呆,不知道做什麼。

於孩子內心深處,有一個目標以及為了這個目標而奮鬥的動力,這種發自於內心的動力我們稱之為內在動力。內在動力如車子的本身動力,與之對應的就是外在動力,外在動力就是我們各種威利和利誘,各種壓迫或者哄騙。外在動力則是我們推著或者牽引著車子走的力量。

你覺得哪種動力才是孩子真正需要要的呢?

但是顯然對於幾乎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在使用各種外在動力去驅使孩子前進。

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已經習慣於在外在動力驅動下才學習。這就導致了我前面說的那個殘酷現象了。班上的學生,一旦沒有了他們習以為常的提醒,就開始不再學習了。

當然,還是會有很少部分學生,他們積極主動,不需要被提醒和監督。

二 幾乎每個孩子都想積極向上,只是很多學生進入了“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在我前面一些文章裡,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每一個學生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但是可悲的是很多家長卻放棄了他們。

事實卻是如此。

當我嘗試性去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去看一看的時候,他們都願意改變,尤其是我請一位成績好的去教一下他們的時候,他們都非常認真的享受著這個過程。

雖然說他們都不輕易放棄自己,但是很多時候,又看到他們總是以放棄的姿態表現著。顯然,他們進入了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覺得看不到希望,努力是否依然還在別人的後面,最後慢慢的放棄自我。

每個孩子都不輕易放棄自己,都是有一個內在動力在驅使他們。

我把這個內在的動力總結為三個:

第1個 每個人與生俱來,對未知的好奇心,這份好奇心,激發我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中國的課堂教育,往往就是缺少對這份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最後導致了我們的學生只會做題而往往不會運用,因為我們脫離了學習的最根本目的,那就是掌握知識應用到我們生活當中來。我的課堂我也經常提醒,這個數學知識點應用到生活應該是怎麼樣的呈現形式?尤其是科學,當我把這些有趣的科學知識給孩子們講清楚之後,孩子們就會就考了個高分。這也是當年我帶的科學,不需過多的背誦,只需要提起他們的興趣,講出味道就得到了學校第1名。第2個 是慾望的本源。每個人都想得到愛,想得到心靈的治癒,想被認為是重要的存在,想要被人佩服等等。第3個 慾望的本源與之對應的是恐懼的本源,我們都不想被傷害,不想被疏遠,不想被討厭,不想遭受痛苦,以及各種恐懼支配著我們去消除恐懼。

一個孩子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那就是因為這兩個本源驅使著我們必須要做出改變,以便能夠獲得我們需要的。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有意無意把這兩種本源和最初擁有的好奇心給弱化或者磨滅掉了。

三 走進孩子的內心, 找尋孩子的內動力

是的,我們很多時候有意無意把孩子的對未知探索的好奇心,慾望和恐懼的本源給弱化,或者磨滅掉了,導致孩子缺少了主動學習積極向上的自我努力的內動力。

導致了孩子普遍都沒有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除了好奇心淺顯易懂,我們著重從慾望和恐懼的本源深入去探究一下。

核心方向1:孩子到底對什麼有恐懼?

殘酷現象:現在的學生欠作業情況越來越嚴重了。稍微不提醒和懲罰,45個人的班級會誇張到20多人不按時按量完成作業。

我們再想想,20年前或者30年前,那個時候我們都會陷入讀書才有出路,或者我們不讀書就只能放牛種田種地。所以我提出了一個觀點——當年的孩子的內動力是在放牛的過程中產生的;當年,那孩子的內在動力是在種田種地的汗水中啟用的。

而現在的孩子,卻沒能感受到這種最原始根本的恐懼。

而剩下的這些恐懼,可能僅限於我不努力讀書,同學瞧不起我,老師瞧不起我,以及虛無縹緲的未來很難找個好工作等等。

但是這些,還不夠讓人心生畏懼,沒足夠動力驅使孩子自主學習的。我們不再恐懼,我們就放飛了自我。

核心方向2:慾望本源是每個孩子的內動力,驅使孩子主動學習。

相信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每個孩子都渴望被尊重以及各種渴望。

只是來說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溺愛,那自然孩子沒有慾望得到愛,因為你不努力也可以得到愛。這也是從根本的角度來說,溺愛會毀了一個人。當然,我並不是說愛要有條件,只是說溺愛不可取,後面會重點說明。

同樣孩子都會渴望被同學尊重,被理解和被支援。只是,很多人已經慢慢的習慣不被尊重和理解等等。

核心反思:很多讀者朋友會想,既然你說沒有恐懼的,也沒有慾望,那麼我就製造恐懼和慾望。可取嗎?

我們總是製造各種外部的恐懼和慾望,來威逼利誘孩子,以替代人性最本質的慾望與恐懼。

用著各種外部控制的方法,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向上,但可悲的是很多人的方法不僅僅沒有達到效果,而且會對孩子造成很不利的影響。下面這段,重點強調外部控制,也是前面說的外在動力可能面對的諸多風險。

四 外在動力,外部控制,或者編制出來的慾望和恐懼會有諸多風險。

是的,幾乎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在用各種外部控制的方法——各種威逼和利誘孩子。

讀過我前面文章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對威逼和利誘這兩個方式都是否定的。

假如我們總是強調外部控制,那麼則會陷入以下多種風險。當然了,不一定絕對產生風險。

第1個風險,一旦開始就不能輕易回頭。

一旦這個家庭裡,習慣用獎勵的方法來誘惑孩子學習,那今後可能的一直持續下去。做什麼事都想談條件,做什麼事都要說,我能得到什麼好處獲得什麼獎勵。

而威逼,則更加如此。一旦孩子養成了這種習慣,就像文章最開頭說的,一旦沒有提醒威逼,就不再學習了。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困惑,為什麼我不逼迫學習他就不學了呢?因為一旦開始就不能輕易回頭了。

作為家長的我們,總是想偷懶,用各種利誘的方式哄騙孩子,接著要一鬨到底,不哄孩子就開始鬧了,而眼看利誘不行,那就是威逼孩子。

第2個風險,就是如果你用外部控制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人都可能會走捷徑。

例如我們用威逼的方式,逼著孩子完成作業,那孩子會不會走捷徑呢?它的捷徑又是什麼呢?顯然就是抄作業,沒有抄的,就是把作業亂寫。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聰明,你的各種威逼和利誘,他都能夠用各種方式來走捷徑。

一旦你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想著各種捷徑,例如假裝很努力,例如查作業,例如平日裡學習心不在焉,但是看上去又認認真真:這些都是在走捷徑,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反思了。

第3個風險,就是外部控制會帶來一個公平性的問題。

你會發現很多孩子他們內心都在想,為什麼捱打的是我,為什麼沒有電視看的是我,為什麼沒有手機玩的也是我。

或者我做好了這個事情,你應該對我獎勵,沒有獎勵我就不再做了。再或者,因為不平等,所以我不接受這些不平等的條約。自然,訂立的再多約定也沒有用處了。更有甚者,就是我也要懲罰父母你們。

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你給孩子的約定沒有效果了,孩子就對公平性有了質疑。怎麼解決呢?那就是引導孩子自我設定約定和目標,以保證必要的公平性。

第4種風險,那就是我們用各種威逼利誘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最初對學習的興趣,對未知探索的好奇心,被消磨的丁點不剩。

基本上到了小學階段,這份好奇心越來越少,極少有人依然保持對知識最初的那份熱情。我們所有的學習,基本上都以考試為目的,而不是探索未知好奇。

一旦學習的原始興趣丟失,學生就往往會不愛學習,哪怕高中讀完了,進入大學沒有了對學習的熱愛。

一旦我們的孩子被這種外部控制的方法洗腦了之後,我們則會陷入了惡性迴圈,很難逃離出去。不知道這四種風險,有沒有解釋清楚你的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學習或者不聽你的話作業亂作約定無效,以及為什麼很多學生一旦不被提醒和監督,孩子就不學習了?

五 除了威逼利誘,有沒有更加有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內動力?

心理學家已經做過很多有趣的研究,就是假如我們拿金錢去驅使一位工作者或者一個學生學習的話,則孩子會陷入一種,哪天沒有被獎勵的時候就不再工作和學習了。

我們把這一種現象用一個更加專業的詞語形容,那就是——疏離。也可理解為“逃離”。

威逼和利誘,就會導致一旦沒有威逼和利誘,則會讓人進入逃離狀態。

除了威逼和利誘,學生為什麼要學習,這是我們要思考清楚的問題,這也是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學生為什麼學習——核心在於構建我們工作和學習的明確目的。

所以在課堂上我做過一個專門的調查研究,就是我要求孩子自己寫一份,為什麼讀書以及讓孩子去問問他們的家長覺得讀書是為了什麼?答案讓我有些小失望。因為幾乎有一半的學生,他們都寫了一條,就是為了自己的父母而讀書。

然後我苦口婆心的說,你們不是為你們的父母而讀,父母也不需要你們為他而讀。

接著我要開玩笑的說,哪天你心情不好或者被自己的父母罵了一頓,你肯定會想,哼,你對我這麼不好,我不替你學習了。

學生們會心一笑,我知道把他們的小心思說到點上了。

平日裡,我經常告訴學生們,讀書是為了什麼。後又經過某一次我在班上用了一整節課,特別說明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很多學生就突然的感慨說,——終於知道讀書是為了什麼了。

對於這個事情,我不知道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高興的是他們終於領悟到了讀書的意義,不高興的在於他們用了終於二字,也就意味著此前是沒有對這個有一定的領悟。

當然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六 該如何矯枉過正,如何促進孩子自主學習。

文章最開頭的真實案例,就是我們要面對和解決的。我們要思考,一旦孩子離開了我們的提醒,他們還能自己主動積極學習嗎?

事實上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沒有足夠多的精力,時刻監督孩子學習。又即使當個全職太太,每天監督孩子學習,這個事情本身來說也是一個非常煩躁,也不一定起多麼好的效果。

所以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注意這裡是引導而不是提醒。

第一 提供選擇。

是的,我們就是允許孩子這樣去嘗試,例如孩子現在不想寫作業,那就暫時不寫,或者你今天不寫明天也不寫。這個時候我們要耐得住我們的耐心。又往往孩子自己選擇的,他會自己去遵守。事實上,一個孩子需要你逼迫才學的時候,學習效率往往會極低。

我們給孩子提供選擇,是為了鋪墊我們的第2個點。

第二,我們要學會幫助對方設定自主的界限。

人都需要一個界限,這個設定的界限的主人是誰呢?更應該是孩子自己。

現實生活中,設定這個界限的主人卻都是家長,而被執行者卻是孩子。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覺得不公平,不接受這個界限,接著會反抗這個界限。

認定設定的約定是不平等條約或者很難執行,所以自然不願意遵守。

所以,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到底如何幫助孩子,並且支援孩子自主設定界限呢?

一個自己設定的界限,孩子往往更會去遵守。當然你幫忙設定的界限或者共同完成設定的界限,孩子是認同的,我們也可以籠統的歸為這是孩子自我認同自我設定的界限。只是很多家長在操作的時候,有意無意的把界限設定的過嚴,或者孩子迫於權威,而勉強接受,最後演變成不平等條約了。

我們要把這個界限盡可能的寬鬆,我們不需要把這個界限變得非常嚴苛,寬鬆一點給對方一個適應空間。當然這個寬鬆是沒有一個絕對的,因人而異。

我們切不可簡單地認為,只要我們把這個界限設定得足夠嚴格,那麼就會達到我們的效果。相反我們適度的寬鬆還是覺得完成了浪費,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喜悅,甚至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管理的制度也是適度寬鬆的原因之所在,同樣班級制度的建設也是如此。

第三 我們要分清後果和懲罰。多提醒孩子多幫助孩子認識到事情的後果,少懲罰。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因為我們無法避免的是必須要告訴孩子要承擔一些後果,只是我們很多時候用懲罰替代了該有的耐心和孩子講清楚後果。

我給大家舉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

就是平日裡我經常提醒學生,你們考試的時候一定要按我的方法來,例如做應用別列綜合算式,但是依然學生們就是不聽。尤其是,某一次其中一位成績非常好的,也是如此。

假如是你,你會用什麼辦法呢?顯然幾乎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是用各種懲罰的方式(也包括嘮叨)來逼迫孩子一定要怎麼樣?是的,我也用過這樣的方法,但是我發現效果並不好。那麼我就換了一個方法。然後我就天天唸叨著——誰誰誰,不聽老師言,吃虧在眼前。

我們需要告知孩子你做題不仔細,不認真讀題會造成什麼後果?顯然會造成讀題讀錯了,滿盤皆錯。孩子都能夠理解這些因果關係,所以一旦我說出,不聽老師言,吃虧在眼前。學生們就積極的說著誰誰誰不按老師的方法來,導致錯了。

這就是一種用後果替代懲罰的方式,懲罰特別強調的是也包括嘮叨。對於孩子來說,嘮叨也是對他的一種懲罰。假如我們嘗試性的用後果來替代嘮叨,你會發現自己就能夠解放自我了,不再嘮叨了。

只是我們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耐心的去給孩子說明這一些後果,而是用各種懲罰的方式來替代。

還有,我們說假如你做不到的話我就不信任你了,這種不信任是後果還是懲罰呢?顯然這對孩子是一種懲罰。顯然在孩子心裡是懲罰,

如何鑑定到底是懲罰還是後果?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切不可想當然的認為那不是懲罰,但在孩子心裡可能就是懲罰。

我們都在用各種各式的威脅和懲罰,這導致了我們和孩子沒有一種相互信任,最後演變成非常糟糕的親子關係。一旦親子關係變得非常糟糕,那一切的方法都是徒勞的。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構建一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這個也是所有的方法的最終目的之所在。

第四 支援自主的行為。

幾乎會有很多孩子在被動接受,無論做什麼事情父母總是要說一頓。在孩子心裡就是嘮叨。

假如孩子已經開始厭煩你的嘮叨,那麼你就要思考,到底自己該不該停止嘮叨而轉向支援孩子更多的自主行為。

我們應該有所為,就是幫孩子確立目標以及進行適當的多面的正向反饋,以讓孩子擁有足夠的信心和給予自我的獎勵和認可。

但是我們也要區別開了,我們不要用控制的方法。

而儘可能的少用一些負面的反饋,雖然我們本意是好的,但現實操作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一種我們批評孩子,孩子會選擇沉默。也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無所謂的態度。

當然你批評的有效也是可以的,但是我的觀點還是儘可能的少批評,多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每個孩子都能夠發現自己選擇的方向錯了會及時的轉換過來,而不會一錯到底。

關於支援自主行為,在我之前的文章裡,我提出了兩個全新的觀點。

觀點1,我們應是孩子生命中的導遊,注意是導遊,而不是指手畫腳的人。觀點2,在孩子的背後忽遠忽近的帶領。注意忽遠忽近,我們要把握好,切不可時時刻刻貼在孩子身邊,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當然幼兒期他沒能自我規避危險是需要時刻關注的。只是我們孩子到了小學階段就顯然已經能夠面對幾乎所有的問題。

一旦我們對孩子自主行為有了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放手,慢慢的我們也敢於放手。當然現實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美好,尤其在農村的孩子,很多父母可以說是已經完完全全遠遠的了,沒有任何帶領,孩子無人管教。

非常重要:這套方法是有一個先決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什麼呢?就是假如你是一個胖子的話,那麼你應該減肥。假如是一個瘦子的話,那就應該增肥。我講的是一個胖子減肥的方法,所以我需要說明一些瘦子應該想辦法增肥。

有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管教過於嚴厲,我們可以對孩子進行適當的鬆綁。而有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小孩子不聞不問,自然就應該像瘦子一樣的增肥。

第五 我們要幫助孩子自尋動機。

為什麼學習?最根本的動機那就是對未知的好奇心。我們都能夠感受得到,當我們對未知有一個新的認識,那種愉悅感是油然而生的,只是我們把學習這個事情一旦以成績論英雄,則往往會丟失最初的那份好奇心。

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尋找學習的好奇心,讓他們對知識有渴望,有熱愛。我們應該儘可能的不去磨滅孩子對未知探索的興趣。

一旦一個孩子對未知探索的興趣全然沒有的時候,他更加不懂得學習的意義之所在了,很容易把學習變得無趣。

另外,孩子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孩子,他們沒能有足夠多的認識,覺得學習是重要的以及養成一個積極的生活是重要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去探索這種自我動機。當然,前面也說了一些讓孩子真正懂得學習的意義,孩子明白了學習的真正意義,自然就會形成動力。

第六 有意無意的灌輸一個思想,那就是——我們能行。

我們也需要教會孩子認清一個真正的自我,更難能可貴的是引導孩子要相信我們都能夠改變現狀。

這也是前面說的,我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正面反饋。這裡要注意的是正面反饋,並不是對孩子無限度的表揚。表揚也是一種控制行為,表揚只是一種看似正面反饋的控制。

當然,表揚也是可取的,必要的批評也是需要的。孔子講的是過猶而不及,這是中庸的大道理,凡事不可偏廢。

我要講給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一句話:周遭的環境肯定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你要知道人可以改變這一切。外部的環境,就算你爸媽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就像當年我們可能接受了錯誤的家庭教育,但是我們依然能夠自我療愈,自我改變,自我積極。就算學校的教育方式是錯的,但是你依然可以改變這一切。

當年的我也陷入了這種失望的境地,總是以為應試教育是錯的,只是反應過來之後才發現,即使應試教育是錯的,那又何妨呢?我們可以安然的接受應試教育,但同時我們又自我的訓練自己的素質。我們總是困於存在的問題,而忽略了我們能夠自我改變,這導致了我們被這個社會裹挾了。

我們不要去做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就像現在的網路一樣,對各種教育進行大肆批判,形成了抱怨之風。而是要更加積極的去迎接這個世界的改變,改變一些我們能夠主動改變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你幾乎在我的文章裡從來看不到對現今教育有任何抱怨,哪怕我寫的重塑教育的文章依然如此。我們應該對現有的教育進行更多外科式的手術,而不應該對現在的教育全盤否定,以表現的自己有獨立認識。

作為家長,則更加不應該對老師指手畫腳批評,被抱怨裹挾,而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就是給孩子一個更美好的教育。

同時作為父母我們也要去有意無意的灌輸這種思維方式,那就是萬事都可改變,用一箇中國成語,那就是“人定勝天”。

小彩蛋—— 我們要學會區分獎賞和控制。構建孩子自主學習積極向上的能力。

控制分為威逼和利誘,文章前面用了很多觀點在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儘可能的少用威逼利誘的方式去控制我們的孩子。

但是,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獎賞我們的孩子。

尤其利誘和獎賞看似好像完全一樣。

但本質區別在於利誘透過各種方式去引誘孩子,是有所條件的。

無論多麼小的孩子,他都能夠區別開來,什麼是有條件的愛,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那就是利誘;無條件的愛,那就是獎賞。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你總是用各種方式利誘孩子,給了孩子很多好處,但是他可能依然覺得你不夠愛他,因為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愛。這種有條件的愛只是引誘孩子上鉤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我們要用正向的引導,告訴孩子,你可以選擇我們沒有懲罰的措施,但是我們依然希望你足夠表現的好。

在生活上,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希望孩子良好的習慣。

在學習上,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希望孩子能夠保持認真積極自主的學習態度。

所有的教育方式,還是圍繞著構建更親密的親子關係,一旦親子關係僵硬破裂,那麼孩子不會再聽你任何的道理,你的約束也會隨之失效。

結束語:

最終的結果是令人欣喜的,在教學上,我透過各種方式沒有對孩子要挾,也儘可能的少利誘,但是我班級的學風依然是保持足夠良好的水平,與之對應的成績依然保持一個較好的水平。

當然我也勇於告訴你一個事實,我透過我的這一些啟用學生內在學習的這種教育方式,和與之對應的其他班級,可能就是各種威逼利誘的方式來說成績也許比他們會差一些。

但是,我也有足夠的信心,假以更多的時間,每個學生都養成自主學習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他們能夠達到讓我們都期望的好成績。

很多時候我們要耐得住時間的磨難,耐得住短暫的失敗,耐得住顯得似乎沒有那麼有效的結果。

我們切不可以為,那我們對孩子威逼利誘,尤其是威逼利誘,越用的極致效果就越好。最後我們自己總結成功經驗,就認定教育孩子就是威逼利誘,越用到極致,則效果越好。事實也確實如此,很多班級可能把威逼利誘玩到爐火純青,他們的班級平均分數確實是比其他班級高一些,可以達到我們期望的目標。但是,我稱這種美好為短暫的美好,這種短暫的美好之後,會是一地雞毛。

被威逼利誘的孩子,內心是空虛的。他不明白學習的目的,只是明白我學習是被被迫或利誘的,沒有一個內在的動力,哪天威逼利誘消失了,他就失去了這份僅有的動力;哪天孩子有了足夠的能力或者動力去反抗你的時候,當年你威逼的多麼厲害,你就會接受一個多麼叛逆的孩子。

還有一個更加殘酷的真相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那就是你威逼利誘出來的好成績,完完全全不能讓孩子養成一個喜歡學習和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從長遠來看,被逼迫被利誘的孩子,他們缺失了對學習那份最初最美的好奇心,繼而在高中讀完之後進入大學則不再學習了,更不談工作時候了。這也是中國這種威逼利誘的教育方式最大的弊病。

我們用各種威逼利誘的方式,導致了一個最殘酷的真相——孩子對學習沒有了興趣,這是我們教育的最可悲之處。

那些每個人最初都擁有的,也是最珍貴對未來的探索與興趣,終究會被我們各種威逼利誘磨滅的一乾二淨。

也希望每個孩子,每個我們都能夠帶著樂趣和好奇心去學習工作和生活。

不知道看完文章的你,會有什麼感受?

26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體諒,源於父母的溫暖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