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懂事一點,聽話。”
這句話從小就在耳邊環繞不去。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於“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喜歡懂事的孩子。
貌似對孩子最好的誇獎就是“你真懂事。”
在綜藝《小巨人運動會》裡有一個7歲的女孩就是家長心目中的“懂事孩子”——她是隊長瑞娜,立定跳遠的種子冠軍選手。
但是在起跳的時候,她不小心踩到線,錯失了冠軍。當結果出來後,瑞娜自己默默走到角落裡,兩手拼命向眼睛扇風,努力剋制情緒,不讓自己流淚.......
這時,隊裡的另一個男孩拿到了跳遠第二名的成績。
瑞娜立刻整理好情緒,帶著笑容去隊友身邊,恭喜隊友,笑容燦爛到彷彿什麼都沒發生。
可是,目睹全過程的陳立農在採訪時,卻為瑞娜的懂事心疼到哽咽。
瑞娜只有7歲而已,她需要多麼壓制自己,才能忍住失落和淚水,若無其事的去為別人喝彩。
陳立農從懂事的瑞娜身上看到了童年的自己——9歲幫家裡在夜市擺攤,從小就比同齡人想的要多點,他以為自己懂事點,可以變得更好。
長大後才發現“太早成熟的代價是獨自承受所有”。
我們表揚孩子,總會說“你真懂事”。
這似乎是對孩子最大的認可:不會提過分要求,不會無理取鬧,事情考慮得周全......
可懂事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好嗎?
1、你是當姐姐的,多讓著妹妹一點。小時候,和妹妹一起玩耍,妹妹有時候會“啪”的打我一巴掌,有一次打了我臉的一巴掌,我哭著找爸爸告狀,卻聽到爸爸說:
“你當姐姐的,這點小事還在乎。”
“誰讓你離她這麼近的,你去一邊玩不就行了。”
心有不甘,但是從那次之後,我再也沒有告狀.......
這是很多兩孩家庭都會出現的問題:“有了小的,忘了大的”。
《少年說》中,六年級的崔兢也曾在天台上抱怨過——“我有一個妹妹,特別霸道,時不時地欺負我,但爸爸卻十分不公平,每次都不管真相如何,就只相信妹妹的話,只訓斥我,讓我懂事,不要欺負妹妹。”
“爸爸,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相信自己所想的,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爸爸卻回答說:
崔兢還是不甘心地問爸爸說:“但是為什麼每次是她做錯了,卻要我道歉?”
不論女孩怎麼和爸爸爭論,爸爸都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堅持地說:“還是剛才那句話,爸爸再重複一遍,畢竟她小,不懂事。”
女孩崩潰大哭。
一句“懂事”毀掉了女孩對父母的期望。
孩子長時間被“當姐姐/哥哥”的“懂事”壓著,不敢表達不滿,得不到他人重視的話,在長大後,會害怕衝突,準確來說,他們害怕衝突後沒有人相信他們,害怕衝突後會受到責怪,容易養成懦弱的性格。
同時,他們容易不再相信表達的能力,因為在他們的記憶裡,不管怎麼說,真相是怎麼樣的,受到批評的永遠都是自己。
2、爸爸媽媽上班很辛苦,你要懂事。跟孩子解釋家裡的經濟情況和形容工作的時候,家長好像都會說:
“爸爸媽媽上班要幹很多活,又忙又累。”
“爸爸媽媽掙錢很辛苦,不要亂花錢。”
記得曾看過一個這樣的事情——
一個小朋友在晚上發燒很難受,但是他沒有發出任何聲音,等第二天,媽媽喊他起床的時候,發現他已經發燒到40度了,連忙送去醫院。
後來,媽媽問他為什麼不喊爸爸媽媽說自己難受。
他說:“你們上班很辛苦了,我想讓你們多休息一會。”
懂事的孩子,壓抑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不表達自己真實情緒,失去了孩子本有的任性天真。
如果孩子事事為他人考慮,在意他人看法,壓制自己,那麼,長大後,很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成為“老好人”,並缺乏自信,不認可自己。
懂事的孩子只是父母想要的孩子,卻不是真實的孩子。
3、其實我也很快樂懂事是有區別的,小樂把它看成“被迫懂事”和“主動長大”。
其實,有些“主動長大”的孩子也是快樂和幸福的。
在知乎上有個瀏覽500多萬的問題“懂事的孩子快樂嗎?”,裡面有個高贊回答:
“有些人說這樣懂事會壓抑。”
“其實不是的,我說我很快樂。”
“我能感受到他們盡力在愛我,就像我在盡力愛他們,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很幸運,並且很感恩這種幸運。”
在回答中,答主說了幾件事情——吃飯時,媽媽說“今天飯不夠,你們先去吃,我再煮點面。”
但是,吃完飯的時候,面沒有人吃,大家都說吃飽了,飯還多出了一人份。
······
對於答主他們來說,快樂有很多種形式,其中有一種叫做能夠對愛的人好一點,多好都不為過。
這樣在愛中變得懂事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在愛中長大,被愛的時候,也在全力愛著別人。
懂事的孩子,也會很快樂,不是嗎?
說在最後:懂事是孩子長大後的樣子,但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慢點長大,腳步慢一點,多去感受任性的快樂,做個單純快樂的孩子就好。
畢竟,長大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