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孩子都"迷子自信"?
我們都知道美國中小學生數學成績一塌糊塗,可是他們的學生卻往往"迷之自信",更為弔詭的是,這些成績很差的學生到了大學之後往往像開了掛一樣,數學成績往往一飛沖天。很多人都在分析這種現象,有的歸因於美國數學好的都是天賦好的學生,天賦不好的都不學數學,有的歸因於大學數學好的都是移民造成的。這幾天看了一篇關於數學潛能評價的文章,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結論。
數學總潛能只和數學學習自信心相關在這次評價中,作者發現學生的綜合學科潛能只和數學學習自信心強相關,而其他的因子和數學總潛能幾乎沒有太大關聯。只有"課後行為"、"師生關係"和數學潛能呈現"弱相關"。
在這篇文章中並沒有提及其他參與測評的因子,也沒有顯示評價中的100道題目是什麼,按照我們的經驗,諸如代表意志力的勤奮、代表聰明的智商應該會被設計到裡面,但是在這個測評中,這些都沒有發現和數學潛能有什麼關係。
可見保護學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師生關係這個影響因子一定程度上和數學學習自信心的獲得有一定關係。師生關係比較好的老師,一般都會非常注意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那些經常諷刺挖苦打擊學生的老師肯定師生關係很差。
甚至課後行為也和自信心有一定關係,畢竟有了自信心才會有興趣,才會在課後有持續的思考和練習。
家長和老師真的要反思了儘管這僅僅是一次小範圍的評價,影響因子和問卷還沒有做到完全無關,但是這個結果還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至少我們可以確信"自信心"是數學學習行為高效、持續地進行下去,這個效果要比意志力好得多。
那麼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就要反思一下在實際的教學和生活中對孩子們自信心產生負面影響的言論了。比如,數學好的都是聰明人;你怎麼這麼笨?人家會你為什麼不會?這道題這麼簡單你就不會?
家長和老師們需要認真學習現代腦科學的一些知識,要明白智商更加依賴後天教育,也就是說,孩子們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提高智力水平的,而非是一生下來就決定了智力高低。另外就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很重要,運動很重要,自信心很重要。指導孩子問題的時候不能泛泛而談說要努力、勤奮之類的,而要直接談細節,比如說這道題目你是怎麼思考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要讓孩子們理解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細節。
當然教育中的內容太多了,技巧也太多了,這裡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