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個清華教授發文稱:“自己孩子正朝著普通人發展!”引來了網友的熱議,很多人認為教育就是“焦慮”的代名詞,父母很難接受孩子在學業上比自己差,越是出色的父母,越是焦慮。
實際上,清北每年錄取的人數才6000人,研博加起來也才13000人,再算上商學院之類的,一年錄取人數也才2萬人。
這些人中,留京的有一萬人,假設清北畢業生內部結婚,也就意味著能生出5000個二代。
那麼清北在北京的錄取考生有多少?其實也就500-600人,即便清北二代競爭,你的孩子也要位於清北二代的10%,才能有機會再次考上清北。
這就意味著,90%的清北父母,需要接受孩子高考成績考不過自己的現實。從數學分析來看,清北父母沒必要為孩子焦慮,這就是現實。
很多父母都幻想能“望子成龍”,希望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學。正是這個想法,很多父母送孩子報名輔導班,監督孩子學習。
家長的心情我能理解,但不可能所有家庭的孩子都能表現更好,畢竟教育是一個均衡體系,大家都會在平均線上下波動,有人成績更好,有人必然會下降。
相比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小城市父母,大城市父母的焦慮感更高,畢竟大城市教育資源優越的同時,優秀人才也會大量聚集,全國的優秀人才都匯聚於此。但中高考升學率並沒有為此而增加,這就意味著學生之間的競爭力越來越大,升學反而比較困難。
很多家長抱怨,還不如在家鄉學習,畢竟學習競爭壓力又不大。說的很輕鬆,做起來很難,很多人奮鬥多年就是為了留在大城市,哪裡想過要逃離大城市?讓孩子競爭壓力大的,其實是父母本身。
也有不少人將“差距”歸於財富上的不同,很多人會說,自己不是富二代,所以才會和別人差距這麼大。可見,很多人將自己的失敗歸於外界因素。不少父母為了孩子能有個穩定的工作,四處求人。卻不知,時代在不斷髮展中,抓住新時代、新風口,所賺的錢遠大於工資。
儘管我們不是精英,但我們能培養更出色的孩子,讓他們的人生視野更開闊,有更多的奮鬥目標,從而不斷努力。而不是抱怨教育資源、抱怨父母沒能力,這樣的人只能成為時代的失敗兒。
“內卷”就是一塊蛋糕被多人分食,想要改變“內卷”的現狀,那就要學會創新,不然內卷上的所有人最後都會輸掉,反而創新的人財富才會更好的激烈。
與其關心孩子能否在“內卷”中超過別人,不如其沉澱孩子的能力,讓他們有創新的觀念和想法,提升專業知識的能力,從而更好的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