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教師被很多人都認定為是一個“鐵飯碗”,尤其是大學的教師,更是“鐵飯碗”中的“鐵飯碗”,但是在近些年,我國高校教育進行教師聘用制度的改革以來,高校教師的“鐵飯碗”開始逐漸的被打破了,有些高校推出了任期制,並且在任期制內如果評價不合格,那麼就會導致降級甚至是解聘的結果,可以說這一聘用制度的改革,對高校教師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相關的和政策已經下發有一些時日了,但是降級聘用或者直接解聘的訊息很難看到。
在最近山東的一所高校中,就有12名教師被降級聘用,這所高校就是威海職業學院,根據該校最近的相關訊息可以得知,在該校最近的一次聘用訊息中,有12名教師被降級聘用,這12名教師中,教授有1名,副教授有4名,據悉這12名教師都是因為業績處於統計競聘崗位的末尾而被降級聘用。這一訊息傳來,立即引發了多名同行的關注,雖然說威海職業學院並不算我國非常出色的高校,並且影響力也十分有限,但是威海職業學院的這一做法,無疑在未來將會成為我國高校教師聘用過程中常見的現象。
其實除了威海職業學院,我國其他的高校在此前也有相關的措施,早在2003年的時候中山大學就已經打破了教師的“鐵飯碗”,而後來南京工業大學和南京師範大學也有相應的舉措出現,只不過後來並沒有形成擴大化的影響。但是在近兩年,教育部明確要對高校事業編者進行改革的時候,打破高校教師的終身編制制度勢在必行,威海職業學院的這個舉措,無疑是朝著我國教育部的相關規定來開展的。而且和威海職業學院公佈了這個招聘結果之後,教育部也印發了相關的檔案,表明了高校事業單位編制改革中取消高校事業編。
取消高校事業編和威海職業學院的這種聘用制其實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威海職業學院的這個做法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從長遠來看,威海職業學院的這種教師聘用制度,非常有利於激發高校教師的工作熱情,也有利於淘汰高校教師中混日子的那部分,這對於高校的發展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訊息,但是這種淘汰機制的產生,並不是沒有問題,尤其是在對業績考核方面的規則制定,是非常嚴峻的考驗。也會讓很多的高校教師無法潛心研究和開展教育,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滿足業績考核出發。
而且高校教師的鐵飯碗的打破,也帶給了其他教師群體的不安,不分中小學教師看到就連高校老師都無法擁有鐵飯碗的今天,恐怕在未來中小學教師的聘用任免額度淘汰機制恐怕也會出臺。中小學老師的這種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部分地區已經開展當地教師的縣管校聘,實現教師的動態流動和平衡,而且將這種動態流動和教師的業績考核相結合,不過並沒有出現直接解聘的情況,也就是說中小學教師的“鐵飯碗”並沒有被打破。
但是這不代表中小學教師就可以高枕無憂,在這個時代,任何崗位任何人想要透過混日子來獲得足夠的就業安全感,那無疑是錯誤的方向,任何階段的教師在面對高校教師的鐵飯碗被打破這一趨勢的時候,都應該居安思危,可以說任何的鐵飯碗其實都並不絕對穩當,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鐵飯碗說破就破,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應該兢兢業業,不要企圖用混日子的方式獲得整個職業生涯的長久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