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作為家長,你知道“三年級現象”嗎?

很多家長和老師發現,孩子一上“三年級”似乎一下子就變笨了。一二年級還可以經常考雙百分,但是到了三年級成績卻直線下降,成績經常在八九十分的狀態。

甚至孩子開始出現了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做、作文不會寫的情況。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孩子也慢慢的開始產生厭學和逆反情緒,甚至開始自暴自棄,也慢慢的和其他差生混跡在一起,成為名副其實的“差生組合”。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如何避免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呢?

三年級是一道分水嶺,更是一個坎

小學階段總共6年,相對初中高中甚至大學來說,是最長的一個學習階段。

但相應的小學6年其實也分為3個階段:

一二年級基礎階段,無論語文還是數學都是最為基礎的教學內容。

三四年級過渡階段,特別是從三年級開始,孩子所學內容都較一二年級提升了一個等級,難度攀升

五六年級快速成長階段,一般來說,五六年級學習依然能成績不錯的,有較大機率在以後成績也會比較好。

特別是在過渡階段,隨著孩子進入三年級,他對學習態度逐漸定型起來。不同的孩子就開始產生了不同的反應。

對很多尖子生來說,他們不再依賴父母的催促,而是開始變得慢慢主動,並對好成績有著強烈的願望,也為此變得主動,內動力十足

相反,對很多普通學生,甚至差生來說,他們的不主動、不自覺、不積極,甚至在面對難度攀升的學習,他們一步落後,步步落後,以至於也慢慢的產生厭學等諸多行為

三年級於是成了很多孩子的一道坎,能過去,就一路高歌。小升初,考重點初中也不會讓父母太過擔心。

相反,一旦落後,小升初就面臨著很大問題。以後再進入普通中學,那麼和其他重點中學的孩子差距就會越拉越大!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分水嶺

客觀原因來說:

我們知道,一二年級的學習中,語文和數學基本上都是最基礎的東西。認識數字啊,拼音啊,簡單的加減法啊等。

可是到三年級開始,語文中的作文,閱讀理解,等開始佔據了不少分數。很多孩子最難過的一關便是不會寫作文!然而, 作文卻是非常重要。從初中到高中,作文幾乎佔據了語文大半江山,一旦拿不下來,和別人的差距就是無限拉大

而數學,也開始不再侷限於20以內的加減乘除等簡單運算了,孩子開始學一些複雜的數學概念以及解題步驟。對孩子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等諸多能力都有了一個較大的考驗

並且,這種情況會隨著年級越高,所學內容越複雜。

主觀原因來說:

一二年級的很多內容,比如數字、加減法,甚至簡單的拼音等,很多地方的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超前教育。

包括很多家長平常生活中也會有意無意的對孩子進行這方便的教育。

讓孩子認識數字,認識加減法。

可以說,對孩子來說,他們幾乎用了幼兒園三年加上小學一二年級(有的地方有學前班),總共五六年的時間去教孩子學習加減乘除。

所以,對很多孩子來說,一二年級考雙百分也就不足為怪。

而且,如果孩子過早學習一二年級的課程,甚至對很多孩子來說,他們在上課中,就開始自認為自己全會,就不再認真聽講。

慢慢的,他會養成一個上課不好好學習的習慣。那麼這就更加糟糕了。

哪些孩子會出現“三年級現象”呢?

1、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孩子

很多孩子一二年級成績優秀,他們就自認為自己什麼都學會了,甚至開始覺得自己了不起了。

於是在上課的時候,就會三心二意。

甚至對很多孩子來說,他們學習更是父母在背後推波助瀾,孩子本身對學習缺乏一定的興趣。

所以,從上課不積極、不認真、三心二意,作業不積極,不復習、貪玩

最終這些無數小毛病就會造成孩子慢慢的喪失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甚至厭學

2、一二年級沒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老師說:孩子三年級現象的背後,表面是成績退步,其實是沒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預習、課上好好學習、課後複習以及平常練習

很多孩子沒有培養好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主動、不積極,缺乏內動力,更是懶惰不愛學習,這都是不好的學習習慣。

在一二年級很多孩子還可以在父母的催促下學習,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年級年紀越大,他們也越有主見,一旦沒有在一二年級培養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後家長更是鞭長莫及,有心無力使。

遠離三年級現象,這些建議供家長參考

1、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等各個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保證孩子能夠好好學習的基礎。

我們認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保證孩子的學習效率、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端正,他才能夠去好好學習,學習效率則可以保證孩子可以用最少的時間去學習更多東西。

學習習慣的培養一定是要從孩子上學就要開始的。

有很多家長說:小學內容那麼簡單,孩子玩一兩年沒什麼問題。

這種話是非常錯誤的。小學階段,是孩子養成孩子各種良好習慣的一個重要階段。一旦沒有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那麼在初中和高中面對更難的學習,他們就往往會變得有心無力,甚至和其他優秀孩子缺乏相應的競爭力。

而且,習慣培養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別是對孩子來說,只要家長稍微放鬆,那麼孩子就會放鬆。

所以,家長一定要記住,孩子的學習習慣一定是要嚴格的長期的且不能存有僥倖心理的。

當然,他的其他生活習慣也要做出相應培養。

我們要知道,孩子越小,他的塑造性越強。孩子越大,那麼作為家長,你就越難以對他進行有效的培養。

2、注重孩子自身的成長,減少對成績的重視

為什麼前面說成績,現在又讓家長減少對成績的重視呢?

其實,是想告訴家長,在孩子面前,家長更應該重視的是他自己的成長,今天進步一點,明天進步一點,那麼他就會不斷成長。相應的,當他不斷提升自己,成績也自然而然的會上去。

相反,如果過度關注孩子成績,會讓孩子揹負成績壓力,甚至過度關注,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本質。

要知道,我們讓孩子學習,其本質是讓他成長,讓他變得優秀。成績反而是最不重要的東西。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要制定嚴格的規劃。

有的家長不知道怎麼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其實,相應的方法很多人都講過。作為父母,無非就是要制定嚴格的學習規劃,並作為監督人進行實行。

比如,讓孩子對自己的學業及時負責,預習、複習、練習。

比如,讓孩子變身成你的老師,每天和你講講他的學習內容

當然,還有保證孩子的閱讀,加強積累。

——

最後,三年級現象其實並不可怕。作為父母,及時幫助孩子制定嚴格的學習規劃,並引導孩子自己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讓孩子從學習中發現樂趣,三年級現象反而最容易過。

作為父母,一定及時推孩子一把,一旦孩子出現“三年級現象”或者其他厭學逃學等諸多情緒,父母都應及時幫助孩子找到問題所在,而不是對孩子進行指責,一味的看重孩子成績。

21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寒假裡孩子就愛打遊戲怎麼辦?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