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國際學生,
都感概寫作太難太難...
“為什麼我看過了無數的書籍,
搞懂了Essay,report的基本概念,
可是真正一遇到Assignment,就兩眼懵圈?”
“圍繞一個問題怎麼拓展成4000words論文?”
“Analysis到底要怎麼分析?”
“要求結合課件案例論述觀點該怎麼開展?”
給出的Essay寫作要求,意思我都懂,
但怎麼按題目要求寫Essay?
......
而近年來,國內這邊,“學術不端”的事件時有發生。
2020年7月,某校2005級碩士研究生賈某某碩士學位論文涉嫌抄襲,經學校查證,抄襲事實成立,學校決定撤銷其碩士學位。
2019年2月,某青年演員自爆不知道“知網”是什麼,相關院校查實後,宣佈撤銷該演員的博士學位,同時取消相關導師的博導資格。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8年對2002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5.9%的受訪學生表示沒有受過論文寫作規範訓練,58.7%的受訪學生表示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難以形成自己的觀點,88.0%的受訪學生認為大學應該開設論文寫作課程。
在有的國外高校,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訓練往往貫穿整個大學學習過程。相關課程的授課老師要求一週必須提交一篇小論文,兩週必須提交一篇大論文,都是很正常的事。
“
在漢密爾頓學院,學生若想順利畢業,必須在大一至大三學年結束前,每學年完成一門寫作課程。這些寫作課程,通常要求學生一學期內,至少撰寫五篇以上論文,授課教師會嚴格審閱論文,學生需根據教師建議對論文進行認真修改甚至是重寫。有些國外大學還會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寫作中心,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提供寫作輔導和建議的寫作中心工作人員,既有寫作能力非常優秀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熱愛寫作且樂於為學生提供指導的教師。他們會幫助學生修改論文,包括文章的語法、結構、內容、註釋、格式甚至標點符號,也會幫助學生修改個人求職簡歷、日常隨筆、演講稿、實驗室報告等不同型別的文稿。
”
說到這,我們幾乎能得出一個結論,國內外都很重視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能力。
而寫作能力,只是學生最需要習得的學術能力中的一環。作為探索的成果,“學術”指的是“有系統的、 較專門的學問”。一個人的學術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的發現與提出能力 、資訊的收集與整理能力、作出命題的能力、設計研究過程的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對學術的敏感。
這裡重點提兩點——
1
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發現問題的能力
這是學術能力最基礎的能力。
進行任何一項學術活動 ,若沒有問題意 識 ,將無從下手 。學術史上 ,很多理論的提出,無不與問題意識有著密切聯絡。許多富有學術造詣的學者,他們的問題意識都特別強。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就不可能有探究問題的意識與動力 。人類天生就具有很強的探究 本能,對任何事物、事情、事理都有天然的、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有探索意義的問題不僅與我們理智的 好奇心有關 ,也與我們的價值取 向和責任感相聯絡,比如,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這就涉及什麼是課堂效率 ,為什麼要提高課堂效率兩個問題 。一個敷衍 、得過且過的人是不會探索這些問題的。
提出問題的能力
即發現的問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提煉與概括。
2
資訊的收集和整理能力
資訊是深入探討學術的必要資源。資源佔有量的多少與質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學術質量的優劣。沒有足夠的、高質量的資訊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礎 ,我們將會做很多不必要的無用功 ;有足夠的資訊(比如文獻)參考 ,我們就能夠將思維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地方。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們才能夠看得更遠。
那些學術成就很高的學者,他們往往有很強的文獻收集能力 ,能夠迅速 、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術研究的必備文獻資料 。僅佔有文獻資料還是不夠的。這就需要 我們 對文獻進行歸類與整理。我們佔有的文獻中,有的是基礎性的 ,有的是前沿性的 ;有的是拓展性的。有的是輔助性的 ;有的是理論的,有的則是實踐性的。因此,如何高效率 、準確地將這些資料分類整理,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
馬克思當年為了寫《資本論》,在大英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 料。如果他沒有文獻整理 的能力 ,恐怕很難在有生之年完成這一宏篇鉅著。有些研究者佔有了大量的寶貴的文獻,可是由於缺乏科學的文獻整理能力, 因此導致文獻使用、引用、援引的不當。對於學術研究而言 ,文獻的整理是一項絲毫不亞於文獻蒐集的重要工作 。
基於此,橙哲學堂課程研發總監周博士親歷打造中國首套面向國際高中和海外本科生的雙語學術能力課程,幫助ESL國際學生高效地掌握一套學術研究思想和實操工具。為學生在高中和大學階段完成各類研究專案和論文打下堅實基礎。
本課程適用於IB、AP、Alevel、IGCSE和美高課程以及在海外大學就讀的本科和研究生學習者。賦能同學們提前3年掌握國外大學的學術研究方法,領先同級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