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對我的家庭來說,又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女兒大學畢業了,兒子初中畢業了;女兒考取了公務員,兒子考入高中尖子班。
賀喜之聲不絕於耳,同時羨慕的問話基本一樣:你怎麼教育的,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
其實,孩子很平常,我們很普通。
有一個動畫片叫《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主題歌中有一句歌詞意義深遠:大手拉小手走路不怕滑。與眾不同的是我們一直沒有放手。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普普通通的家庭是多數,我們就是普通家庭之一。
十月懷胎,沒有做過一次B超,只是查過胎位的正常與否,生怕X光對孩子的影響,不管孩子的性別如何,畢竟是我們生命的延續。這期間,母親幾次感冒,沒吃過一片藥,為了肚子裡的孩子,硬是扛了過來。
女兒出生在中伏天的下午,準確的時間是3:40.我走出院子,在故鄉的大街上點響了三個炮仗。
我說,雖然是女兒,我想叫她當男孩培養,我叫她學會游泳、武術、打槍、乒乓球、美術、音樂、開車。
對孩子的教育,從孩子來到世界的第一天就開始了。
整個哺乳期,母親總在和女兒交流,所不同的是,她從沒有和女兒說過疊詞,比如,睡覺覺兒之類的,母親像對著一個有思想的成人在說話:我們洗臉了,看洗的多白,再搽上兒童霜。或者,你等著,媽媽去幹什麼等等,女兒呢,也很理解,就像聽懂了一樣,孩子十個月的時候,就會叫爸爸、媽媽了。
母女的資訊是相通的。媽媽在身邊,女兒睡得很好,就是屋子裡有多大的聲音,女兒也照睡無誤。媽媽只要走出屋子,女兒馬上哭起來。
我們一直堅持母乳餵養,沒有買過奶粉。像所有農村的孩子一樣,穿土、吃母乳,加餐是煮雞蛋。當時流行十個月或一週歲給孩子停止餵奶,說是孩子聰明,我們沒有這樣做,理由是乳房本來就是為孩子長的,你不叫她吃,乳房會憋壞的,再說,沒有比母乳營養更好的食品了。一直讓女兒吃到兩週半。
女兒一週歲的時候,所有的話都會說了,我們下班回來,就和我們學舌,將她和爺爺奶奶在家裡怎樣玩說一遍。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環境
由於職業的關係,家裡書很多。桌上、床頭隨時都可以看到書,女兒愛聽故事,大人的故事是有限的,就在書上給他找,並且說,學認字吧,自己看。
女兒看不懂,總拿著書找大人讀。
女兒離不開我們,我在腳踏車前面得大梁上做了一個小椅子,去哪裡總帶著她。公路兩旁的路標,便成了女兒識字的第一個課本,看到牆上的標語,就教給她讀。
孩子跟腳很厲害,只要你說去幹什麼,她總說俺也去。有的時候不能帶她去,只要他聽到去字,就壞了,我們總惹得她哭一場,走不利索。於是,我們約定,只要走,就寫字通知對方,不讓她聽到去字。
我們走了,爺爺就成了家庭教師。每天上午、下午爺爺給他加餐,煮雞蛋。我們回來,爺爺就誇她在家裡怎麼聽話,她就和我們學舌說家裡發上的事。
女兒五週的時候,村裡有幼兒班,那時叫育紅班。一間舊房子,幾十個孩子一個老師,每天就是哄著孩子們玩。我們說叫他上育紅班,媽媽是老師,教室和育紅班挨著,女兒只上了半天就不去了,他說,老師就講了一個故事。他總想聽新的,老師哪有那麼多新故事。
孩子要書包,我說,等你上一年級再買新書包,在幼兒園裡就用表哥這個舊的。
我上一年級,不上幼兒班。
堅持不過,上一年級吧。那年,媽媽教一年級,我說叫他跟班吧,不行再說。
學齡前,我們沒有教女兒背過一首古詩,沒有買過玩具,沒有給孩子學習上的壓力,有的只是生活上的照顧和人情世事的教育。
五週歲,女兒上了一年級。
嚴厲和寵愛並舉是孩子成長的環境
上學了,班裡其他的孩子都上過幼兒園,都會拼音,女兒不會,氣的在班上哇哇大哭。媽媽就打了她。有一次竟然碰破了鼻子,流了鼻血。
回家告訴奶奶,說挨媽媽打了。奶奶批評媽媽,女兒得到安慰,但是到學校女兒依然怕媽媽。
本來我們沒有打算叫女兒升級,上學只是為了叫她當學前班,可是女兒太認真,只要人家會,她非學會不可。每每氣的哭,每每被媽媽呵斥。
我出了主意:你的教學進度以女兒學會了為標準,年終你的成績會很好。結果,年終考試這個班得了第一名,女兒的成績排列在中游。
到升二年級的時候,女兒已經是班裡的優秀學生了,排在前幾名。我們叫她留級再讀,她堅決不幹,說還有很多不如她的。
這一年,我們給她添了弟弟,我們的第二個孩子降生了。
我說,一般的家庭,有了二胎,就忽略了對大孩子的管理,我們要繞開這個弊端。媽媽照顧兒子,我抓女兒的學習。
三年級的時候,女兒就會讀書了,她識很多字。也很喜歡書。當時書市亂七八糟,賣什麼書的都有,我得給孩子選擇。我去縣圖書館給女兒辦了借書證,女兒讀的第一本書是長篇小說《紅巖》,那時,她只有8週歲。
同樣,兒子一週歲就什麼話也會說了,每次去大便,總拿著一本書,我們問他,拿書幹什麼。兒子說,姐姐解手看書,我也看書。其實,書都拿倒了。
給孩子認識世界的機會
女兒小的時候,她聽大人們說飯店這個詞,就問,飯店就是飯和電啊?因為姑姑在城裡,每次去城裡總去姑姑家,孩子沒有進過飯店,我驟然感到是我們教育的失誤。
回來的路上,孩子很興奮,總在問這問那,我們認真的回答,並且指著牆標在教他識字。
一列火車馳過,女兒說,火車上有火啊。
我們耐心的給他講了什麼是火車。
過了一週,我們帶他坐了火車,雖然只坐了一站地,女兒也很興奮,那天,小手被凍得通紅,媽媽說,看像個發麵饅頭。
回家後,女兒好多日子在說,我坐火車了,手發麵了。
女兒懂事早,語言豐富。有一次,奶奶抱著她和鄰居說話,鄰居奶奶誇女兒的頭繩漂亮,女兒說,你眼紅啊。
那個鄰居回家照了照鏡子,說不紅啊,這才領悟到是孩子再說他嫉妒頭繩好看。自嘲說,我還不如一個孩子。
同樣,兒子三歲的時候,我也帶他坐了火車。
艱苦是孩子成長的環境
女兒上初中了,我給她選擇了全縣住校條件最艱苦的學校。
孩子住校了,那年才11周。
這個學校是一週回家一次。冬天,孩子回來的時候,手都凍壞了,她姑姑看到就掉淚。
我對他的教育是,年輕時不受苦,大了就不知道珍惜幸福。少年受點苦是一生的資本。
我每週都送他入學,週末接他回來,這中間,只要路過,總進校去看望他,怕他想家。以至於學校的老師們都說我慣孩子,女兒同班的同學們都認識我。
初三了,孩子堅持不住了,要轉校。原因是她聽同學說初三沒有假期,她害怕了。我要他留了下來。
學校附近出現了養奶牛的,校長的孩子定了鮮奶,問我的女兒要不要定,我給他訂了奶。
校長和我是朋友,每天去班上喊女兒來喝奶。孩子上高中了,我囑咐孩子:你還欠校長煮奶的白糖呢。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趙校長為她付出了很多,我告訴孩子,今生不要忘記。
剛剛升入高中,同宿舍的女生想家想哭了。女兒卻笑話他們,並且說,這裡條件多好啊。其實,想家的女生都比她大兩歲。
艱苦的條件,鍛鍊了她的獨立能力。以至於在大學上學時,獨自一人坐夜車去威海考公務員。
用心溝通,認真對待,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平時裡,不管多忙,只要孩子和大人說話,就認真的停下來和他交流。認真的回答他們提出的任何問題。
看到我們很有耐心的和孩子說話,鄰居都說我們嬌慣孩子。
像生活中的常識,孩子的知識都是在我們的對話交流中得到的。
孩子離不開大人,大人也離不開孩子。我們家已經形成一個不成文的定律,只要到飯時,少一個人也不吃飯。
女兒小的時候,只要惡劣天氣,爸爸或媽媽不在家,她就哭,說下雨了怎麼辦。
孩子上高中,分文理科、高考報志願,都是我們一起商量。主要以孩子的意志為主。
兒子讀初中的時候,也是十一週,太小了。根本沒有住校的自理能力。
兒子上初中,女兒也上大學,送女兒入學的同時兒子也得入學住校。8月30日,我們一家去縣城照了全家福。那天下了雨,照片上的鞋子上還帶著故鄉的泥土。
我鼓勵兒子,你姐姐十一歲能住校,你也行,你是男子漢。其實,我心裡很明白,男孩子太小了住校不行,如果在宿舍裡挨欺負,睡不好,有壓力學習肯定不行。我早做好了幫他的準備。
家在農村,我們在學校附近租了兩間房。工作得幹,地得種,兒子得管,在經濟條件的最低谷,我們還是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
和兒子約定,冬天夜長,我們陪他通校,開春種地了,叫他住校。住校既鍛鍊獨立能力,又不和同學們離群,為以後的高中住校做練習。
大手拉小手,走路不怕滑。我們攜手陪兒子度過了初中,2010年,他以超常的發揮,考入高中尖子班,並且當了班長。
陪孩子成長的過程,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艱辛。但是,做父母的,能夠堅持一天天的去認真的品讀這些艱辛,生活就會豐富、多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