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立國之本,眾人皆知,卻難以做到。教育優先發展,日本以色列做到了,並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資源不是問題,人是活的,物是死的,我們可以拿來再加工,賺取附加值,利潤是壟斷的,只要科技含量高。唯科技可打破資源壟斷。而且人口也不是問題,人口的多寡在其中是一個了勝於無的問題,就不要糾結人口數量了,重在人口質量。非洲人多與少有什麼意義,計劃與不計劃,隨其自然吧。唯在教育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前途。
韓國的應試教育,中國的應試教育,日本和以色列的素質教育都是教育,趕不教育強。而且韓國的教育水平還比中國高,因此它是中等發達國家,而曰本和以色列是純正的發達國家,比實力,比水平,比勞動的產出率生產率,比房地產沒有意義。日本這些國家沒有小區整齊劃一,形式主義,重複建設,雖幾十年前八十年代也重複建設房地產泡沫過。可是前覆後轍,重複了再重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立國之本。可是難行,真正落到實處。說著容易,難以聽從指揮。利益是硬道理。眼前利益打敗了長遠利益,私人利益打敗了公眾利益,部門利益打敗了全域性利益,只要於我有利,管他五七八糟。私心為上,能言善辯,巧嘴猾舌。認真二字最難,最難以落實。
當曰本人為一個學生建一所學校,立一個公交站點,對教育的重視不是空頭說說,落到實處才有價值,才有宣傳意義。對於教育的重視發自骨子裡,長在心裡,成為一種信仰,而不是嘴上。日本人絕少貪汙,這許多錢用在教育上不怕浪費。因為貪汙的數額更大,動輒上億,用於發展教育,一個人要建一百所學校,所以浪費點不算啥。它產出比高。用100萬為一個學生建一所學校,值!他如果成了科學家,創造的社會財富是多少,一個億!正好是一個貪官索取的數額。所以教育的生產率是最高的。日本人十九年十八個諾貝爾獎,荒唐,為什麼沒有人質疑呢?因為貨真價實。
清華大學自己宣佈為世界一流大學對嗎?為什麼連一個諾貝爾獎也沒有呢?是歧視?好象也不是。錢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教育上,用在真材實料上,而不是迎來送往上。對教育的信仰,科技的崇尚,這樣一種民族心理的養成舉步維艱,不可能一蹴而就。習慣在於養成。當繁文縟節已去,唯教育在一個民族國家起著沉澱性基礎性的作用。其它都是浮雲。所以日本在二戰的廢墟中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