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江蘇一學生家長因為不滿學校和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令家長不堪其憂,怒而退群,這一新聞在全國產生很大的反響,引起了家長們的共鳴。幾天前教育部專門下發檔案,要求各地各級學校禁止給學生增加超量的作業,禁止把作業變項留給家長,禁止讓家長檢查和批改作業。
我們知道,教育部專門下檔案的初衷是好的,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具體會有什麼結果,現在還不得而知。第一種結果,就是學校和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很好地完成課上的教學任務,但對於一些普通的學校來說這一點難度是很大的。如果課堂質量一般而且又不讓老師透過作業的形式來強化課上的教學成果,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的學習出現問題,怎麼來解決這一個問題呢?學校不可能再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而家長還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唯一的途徑就是課外補課。這就會出現第二種結果,雖然學生的校內作業少了,但是家長和孩子並沒有輕鬆,相反任務更重了。
以前,孩子在學校有老師和學校負責,家長只要配合老師的工作就可以,可能有時候很煩,但是還是比較輕鬆和放心的。但是如果學校放鬆了要求,那麼家長不僅沒有放鬆,相反更加疲於奔命,原先本來是學校的工作和任務,這時候家長得接手,自己給孩子佈置作業和學習任務,自己過問孩子學習。如果家長沒有這個時間和經歷,那麼就得找培訓機構來代勞,自然花費不菲,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夠承擔得了的。
網上最近一條新聞,一個北京的家長為了孩子能考上一所重點中學,一年的補習費竟然花掉了十個愛瑪仕。2017年北京的一父親為自己17歲女兒聘請數學家教一年就花了16萬人,讓人瞠目結舌,如果是連續補幾科的話,恐怕普通的中產階級也會捉襟見肘,不堪重負。而且這些現象已經不是個別的行為,以前如果誰家的孩子補課,你會覺得這個孩子不行。但是現在不管學習怎麼樣都在補課,如果哪個孩子不補課那就奇怪了,不管是一線城市,就是三線四線城市的孩子還有農村的孩子也都加入這個大軍當中,可以說全民補課。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不想被落下,被超過,所以學習不好的在補課,學習好還在補課,惡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