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並非鼓勵年輕人去發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從獨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歌星逃向潮流,從冒險逃向安全!”
近日,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演講過程中,她站在一個家長的視角,論述了當下社會最普遍的成功焦慮以及教育焦慮等相關問題。
看似特別難懂深奧的演講,其實說的又何嘗不是很接地氣的意思:人生的目的,並非爬得更高、更快、賺得更多。而是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路,在獲得競爭優勢的同時,去真正滿足自己的慾望。
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懂,因為所有道理跟人生閱歷都是在反覆探索,在試錯中總結出來的。沒有誰能坐在房間裡苦思冥想之後,就能突然頓悟:我確實該去做某件事去了!
聽慣了成功學,卻沒人教我如何面對失敗現在的這個社會里,我們大都聽慣了很多的成功學案例,但往往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鼓起勇氣,去面對失敗,是不是很可笑呢?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害怕才不敢去輕易試錯。
就像前不久,大連理工大學的研究生自殺,這件駭人聽聞的事件。起初大家都很難去相信,一個未來可期的學霸,為何會如此想不開呢?直到他選擇自殺時留下的遺書被曝光之後,我們才找到了答案。
“這個實驗我做了N多次,一直都在N+1次的路上,但它還是失敗了。我開始不斷懷疑自己的能力跟學識,甚至一度都將自己當成了一個廢物,與其如此痛苦倒不如放過自己!”
痛心之餘,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質疑:年紀輕輕的,為什麼寧願自殺都不肯休學、退學呢?我覺得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身邊有著太多錯誤失敗觀:你的人生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老師、家長們從小就在不自覺地引導著孩子們“有志者事竟成”,當然初衷都是好的。但往往都忽略了,失敗其實才是讓她們認識自我的一個必經之路。因為有了失敗的經歷,才讓孩子們瞭解了自己能力的限度。
在清楚自己的能力限度的基礎上,去另尋出路。如此說來,失敗更像是一個訊號燈,時刻警醒著我們什麼時候該走一走、停一停,該拐彎的時候就拐彎,不能在鑽進死衚衕之後才恍然大悟,啊,這條路走不通!
我們總是在下意識鄙視放棄、鄙視失敗,所以類似絕不放棄、我不服輸、戰勝自我……等一系列褒義詞也應運而生。我不理解的是,連方向都是錯的,為什麼偏要一條路走到黑,抱著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決心去及時止損呢?
如果快樂很難,那我寧願當個廢物再者,就是前不久因為上《脫口秀大會第三季》,而備受觀眾關注的李雪琴。不少人都覺得,都已經是北大畢業的學霸了,為什麼不好好繼續走那條精英人士的道路,而是選擇了“離經叛道、譁眾取寵”的網紅呢?
更有甚者,直道這是“玩物喪志、大材小用”,顯然就是在博眼球的一種行為。所以網路上對她含批評諷刺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北大畢業的高材生,竟也能拍出如此“低階趣味”的東西,這是在浪費國家栽培嗎?”
但是她本人樂此不疲的同時,也公開回應了網友們的質疑:“清華北大畢業又怎樣呢?說什麼層次都不一樣了,難道唸了北大,就不能當一個廢物了嗎?”表面看似扎心的迴應,也不經讓很多人都產生了興趣,誓要找出一二三來。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李雪琴在此之前也出過國而且創過業。雖說給她帶來了不少的經濟回報,但她卻始終覺得自己並不快樂,甚至在一度情緒崩潰的時候想到過割腕自殺。試問,她難道沒權利放棄嗎?
自從她選擇做一個網紅的那一刻,她才真正感覺到了一種輕鬆愉快的活法:將自己的一段段故事,用搞笑的方式去呈現給大眾,讓大家開心之餘有所啟發。所以,她從中尋得了那份久違的純真、爛漫,這樣不好嗎?
她並不是不在乎外界對自己的批判,而是選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獲取更多人的認同。認真做自己的“廢物”,堅持最真實的自我!正是因為在這種真實,才讓她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繼而開心地走下去。
不幸的人,一直都在走別人的路近日看了一期名為《令人心動的offer》的節目,圍觀了不少名校學霸們面試的情景,對此也頗有感觸。
就拿賀鑫磊來講,政法大學本科學歷,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生。看簡歷名副其實的高材生學歷,但卻仍舊未能合了面試官的口味,且看當時她跟面試官的這段對話:
面試官:“你是在找工作嗎?目前為止找到了嗎?”
賀鑫磊:“我剛參加完公務員考試。”
面試官:“那順利考過了嗎?”
賀鑫磊:“是的,通過了!”
面試官:“要是你拿到了我們這家公司的offer,你就會不去當公務員了嗎?”
賀鑫磊:“我爸媽一直都希望我能當一個公務員,我從小也很聽她們話,她們的意見對我的決策影響佔60%以上……”
聽到這兒的時候,面試官打住了她的話。很顯然覺得她對這個職位,並沒有很強的期望值,所以她被拒了似也在情理之中。
緊接著,同樣身為名校畢業的女學生詹秋怡。也被面試官問及了類似問題:“你父母對你的工作怎麼看呢?”
“她們當然希望我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我是可以聽他們的意見,但是最終的決策權卻在我自己手中,我一直都很堅持自己的想法!”
顯然,相比較賀鑫磊而言,詹秋怡就表現得聰明瞭很多。所以到頭來,誰能抓住這一次面試機會,我們的答案顯而易見。
這並不奇怪,一個從小生活在流水線上長大的人,在下了流水線之後會知道該做什麼嗎?父母、老師、社會一直都在為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前進、剎車、左拐、右繞,突然有一天方向盤到了自己手裡,開再好的車都白瞎!
我有話:感覺,一個人說的是要努力,一個人說的是允許努力了有失敗,好像不矛盾。就算劉瑜的孩子一出生就條件好,那也不是什麼錯啊。難道要叫劉老師跟自己的孩子講公平不公平嗎?每個人不都是在自己出生的條件基礎上去努力嗎?
努力是必須的,別人可以作為自己的方向參照系,但努力是為了和別人競爭,好像就會永遠焦慮不安,因為人上有人。人生幸福是多元的,起點不一樣或者說不公是客觀,非要結果一樣,是不是隻會徒增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