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和周圍人的關係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小孩子,他們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制約,越低齡的孩子,受環境影響越深刻。
有些家長髮現,自家孩子在集體中被人輕視,尤在學校自然班當中,老師和學生對孩子嗤之以鼻。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是由某一個點引起的,這不僅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更是某一個人。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小A是班集體中普通的一員,小B對小A有想法,瞧不起小A,很排斥小A,那麼,由小B對小A的看法以及行為,有可能引起小C、小D、小E等等瞧不起小A,這個範圍會呈幾何式增長。
如果小B是班級裡某個小團體中的成員,那麼這個成員中的所有人都會排斥小A,緊接著,這個影響力會擴大到其他的同學身上;
如果小B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在班集體中沒有影響力,甚至他本身也是一個被排斥的人,那麼瞧不起小A和排斥小A的人就不會那麼多。
犯罪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破窗效應”,一幢有破窗的建築物,如果這些破窗不被修好,壞掉的窗戶就會越來越多,緊接著這棟樓所在的街區就會出現無序的情形,治安也會進一步惡化,惡性案件甚至越來越多。
一面乾淨的牆上出現了一處亂塗亂畫的痕跡,接下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
一條幹淨的街道上沒有人扔雜物,可一旦地上出現了一塊紙屑,雜物就會越來越多。
在學校中,很多霸凌事件也是先從一些小問題引發的。一個孩子先是被瞧不起,被排斥;接下來,排斥和瞧不起他的人會越來越多;緊接著,有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就會認為,傷害這個同學一下也無妨,也就會給這個孩子帶來更為嚴重的創傷。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孩子被排斥或被瞧不起?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家長又應該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呢?
第一,家長跟老師多溝通
跟老師的溝通要理智,老師不是垃圾桶,家長不要把自己的煩惱一股腦的倒給老師。跟老師之間的溝通要講究方法,不要一味給老師展示孩子的缺點,也不要一直指責孩子。
老師和家長是不同的身份,老師不是家長的朋友,家長不要認為老師一定能幫自己解決煩惱,也不要把老師當成傾訴的物件。
心理學上有一個“心錨效應”,指的是,人的某種情緒與行為和外界的某個事物產生聯結後出現的條件反射。
如果家長和老師之間溝通的都是孩子比較差勁的一面,那麼無疑是強化了孩子在老師和家長心中的壞印象。聽家長講述了孩子在家裡糟糕的事,那麼在學校裡遇到相同的情形,老師會直接把孩子定義為“糟糕的”。
對於那些已經在班集體裡被排斥或被嫌棄的學生,家長要請老師及時予以幫助,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在集體中的“地位”。
第二,讓孩子遠離別人,改變自己
老師也是有七情六慾的人,不是機器,對待每個學生,老師會有自己的感情色彩,這是不可否認的。但老師一定是有底線的,當然,這要排除極個別沒有師德的老師。
老師即使討厭某個學生,也不會長時間的針對,只是其他學生解讀老師的態度會帶有他們自己的傾向。
所以在學校裡,孩子“直接”被排斥、被瞧不起多半來自於其他的同學,而不是老師。古人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家長要告訴孩子,對於那些特別針對你的個人或小團體,不要試圖融入他們,遠離才是最好的選擇。
遠離了那些不和諧的夥伴之後,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讓孩子努力的提升學習成績,將心思放在學習上。成績有所提升,孩子會獲得成就感,可以很大程度的沖淡他們在群體中的失落感。
透過研究群體心理,我們也發現,極其優秀的人在群體中不帶“八卦話題”,群體中的孩子也是如此。在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孩子身上,除了學業以外,他們很少具備其他的談論點,所以努力學習就是改變被排斥、被瞧不起的最好途徑。
第三,家長對孩子要有一個好的態度
家長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訓斥孩子,或者讓孩子下不來臺,否則孩子特別沒面子,而且也會影響到他人對孩子的評價,“破窗理論”同樣可以對此進行解釋。
所以,孩子被排斥或被瞧不起,家長要先從自身找原因,然後從孩子的人際環境和自我提升兩方面入手,相信在多維度的作用下,可以慢慢改變孩子尷尬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