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長會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被老師點名批評,上課總是走神,不認真聽講,學習成績也是一塌糊塗。你有沒有想過孩子這樣的不良行為習慣是你一手造成的,你的“好心”在一直從中作祟。
孩子走神學習差,正是你的“好心”在作祟,可憐天下父母心現在的孩子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面對小山一樣的作業,父母也幫不了孩子什麼,但又擔心孩子身體吃不消,就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給孩子端來水果,讓孩子邊吃邊寫,過一會又擔心孩子渴了,把水又端過來,沒坐下一會又去看看孩子寫完沒有,又或者是否寫得睡著了。
分析:父母這樣來來回回穿梭在孩子的房間,是出於媽媽的本能,好心是為了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可是媽媽們的這種好心實際在不斷地打斷孩子的專注力,你的“好意”在逐漸破壞孩子思考過程中的連續性和做事的專注力,可憐天下父母心,沒用對地方。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不能進行深入地思考,在不斷地被打斷的過程中,他就會形成習慣,在課堂上聽著課思想就放飛了,走神就成家常便飯了。成年後,也會伴隨著他,看書的時候就拿起了手機,寫作業的中間就想去喝水。他如果想要專注在一件事上就會變得困難,除非擁有很強的腦控制力,強制自己投入進去。
“斯特魯普”提供了參考,更好地修復孩子的專注力,思想不再放飛自我美國心理學家的一個實驗,說明了大腦對於文字資訊的加工速度要快於顏色資訊的加工速度,大腦對於文字的刺激為優勢反應,對顏色的刺激是劣勢反應,這也就是所謂的“斯特魯普”效應。
這個實驗為孩子的專注力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孩子對於學習是一種劣勢,對於外界的中斷是一種優勢反應,所以會更傾向於被中斷,從而無法更好地專注在學習上,父母要及時修復孩子的專注力,以免影響更長遠的未來。
1)耐心地等待是修復的“利器”。
孩子經歷打斷後,不能投入專注是很正常的,父母不要立即強行干預,這樣的效果反而不好。這時候耐心等待便是最好的修復方法,孩子在尋找到讓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會再次投入,就會慢慢自愈,這還需要父母與老師的配合,及時發現從而不打擾到孩子投入的時候。
2)遊戲書籍引導
孩子對於遊戲的興趣還是很濃厚的,父母可以借鑑一些遊戲,和孩子一起參與到遊戲中,比如迷宮、舒爾特訓練等,讓他的專注力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並配以進行書籍的閱讀,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書,會更有利於他更長時間專注。
3)放手不管代替“一手操辦”
父母總喜歡一手操辦,這種方式就會在不經意間打擾到孩子的專注力,自主地替孩子穿衣服,玩玩具思考時候父母伸出幫助之手,父母對於一些事適當地放手,給予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來思考成長。
作為父母,愛子之心深切可以理解,家長對於孩子從來不是做得太少,而是過於多了,這份愛子的“好心”成了壓垮孩子專注力的重擔,收起這份沉重的“好心”,耐心等待孩子自主地探索思考,孩子也有不被打擾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