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是清華大學前副校長,他曾經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談到:中國留學生在外國,鮮少有人能“脫穎而出”。
既然如此,為什麼他們還不肯回國呢?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事業的道路上表現得缺乏“居安思危”的能力,並且毫無國家榮譽感以及社會責任心。
從前,我們往往認為那些留學不歸的學生,只是為了貪圖國外的高薪,以及良好的科研環境。但是施一公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他認為這些人事實上大部分思想懶惰,習慣了呆在國外舒適的環境裡。並且過分重視金錢利益,眼界狹窄。
一、他們出去以後,也沒有脫穎而出每年清華大約有3000名學生取得學士學位,在這3000人中,有超過八成的人選擇出國繼續深造,或者工作。
近幾年網路普及開來後,我們時常可以透過看到某某清華或者北大的學霸在國外獲得大獎的訊息,就以為每一位出國留學的“高才”,都會獲得如此殊榮。卻不知道,這樣的人還不及留學大軍中的十萬分之一。
曾任清華副校長,現任西湖大學校長的施一公告訴大家:事實上絕大多數留在國外的學生,都沒有混得特別好,充其量不過是在給國外的白人打工。
施一公表示,早年自己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書時,參觀過一個美國的製藥工廠,負責接待他們的人都是白人。
但是到了廠裡一看,打工的全是清華、北大、復旦和交大的這種一流名校的學生。他們的水平遠遠超過他們的老闆,可是他們就甘心在白人手底混,替他人作嫁衣裳,還過得其樂融融。
從前就曾聽人說過,在美國的科研工作崗位上,有接近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是華人。但是他們中很多人連專案小組長都當不上,那個崗位是留給印度人的。
他們為什麼就這麼心甘情願呢?說穿了還是為了錢,以及貪圖國外的福利待遇和慢節奏的生活。最近幾年中國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工作和學習的壓力遠超歐美髮達國家。所以儘管現在國內外的工作,薪酬的差距也開始逐漸縮小,但是留學生們還不肯回來。
甚至有極端者,因為貪圖這種安逸,在某知名網路平臺上公開表示寧可留在外國洗盤子也不回國。某平臺曾經有人調查過,不願意回國的留學生大致分三類:
第一類人認為,國內的工作太累。有人說:畢竟現在國內996都是福報了。在國外洗盤子每月只用工作20天,每年還有帶薪假。光就為了這個,也應該留在外國。
第二類人認為,家裡花了不少錢才送自己出國,回國如果找不到同等高薪的工作,會感覺丟人。反正錢是怎麼也不會嫌少的,希望無止境地賺錢,然後留給自己和家人。
第三類不肯回國,是出於一種虛榮心理。這個問題,網上也有很多人提到。本來在國內時,一個省份的人到另外一個省份打工,遇著了家鄉人都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有訴不完的鄉情。
可是在海外的華人遇到了華人,卻表現得十分冷漠。這是因為海外留學圈的人虛榮心很強。他們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在外面混得不如意。
中國人說“衣錦還鄉”,沒有發達,有什麼面目回國呢。於是,為了貪圖高額的薪水、福利,和輕鬆的工作環境,他們不肯為了真正的理想選擇回國去到艱苦的崗位上,還美其名曰:知足者常樂。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種人在追求理想上是“知足”了,但是在追求金錢上是完全“不知足”的。他們不願意回國加入到激烈的競爭當中去,說明他們早已經放棄了心中的理想。所以他們不能“脫穎而出”就很正常了。
但是不管是洗盤子,還是在製藥廠打下手,即使是在某高校當一名教授就真的能滿足了嗎?
他們沒有想明白,他們這樣在國外混吃等死,其實比呆在國內還不如。因為一旦國外局勢發生動盪,他們必然成為第一批受到打擊的人,比如像2020年一樣。美國一遇到社會危機,首先被解僱的就是這一批人。
如此看來,除非你在國外能找到上升的渠道,否則你就應該回到自己的國家來。最起碼當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你“脫穎而出”時,你自己的祖國總不會因為膚色而歧視你。
想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因為這一批人不懂得適當控制自己的慾望,更不懂得“居安思危”。
二、問題在於:沒有國家榮譽感、社會責任心為什麼每年都有超過81%或者更多的清華學生選擇出國後,就不再回來了呢?除了因為一部分人的確是奔著“錢”去的,因此很容易“知足常樂”之外,還有一個問題是,他們沒有國家榮譽感和社會責任心。如今的中國社會,太缺乏愛國主義教育了。
施一公是90年代出國的高材生,也是世界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卻在2007年前後毅然放棄美國千萬年薪,回到清華大學當全職教授。
他在談到這個時候說,至今仍然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對他說,“施一公,你要好好學習,長大了為駐馬店人民爭光!”
因此他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也會一遍又一遍地在日記本上寫下這一句話。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爸爸媽媽給自己起名字,是要自己記住“天下為公”,提醒自己“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自己不僅僅是為自己一個人而活著,也不僅僅是為自己一家人而活著。
施一公覺得,一個人在透過自己的努力,滿足了個人和家庭生活的需要之後,就應該擔負起國家的責任。
他出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小的時候家裡十分困難,得到了同鄉們的熱心幫助,度過了難關。於是他長大之後,在滿足了個人與家庭的基本需求之後,就想著要幫助當年幫助過自己的鄉親。
但是他知道,“若要民富,則需國強”,因此他要儘自己一切的努力,讓自己的國家富強。可是現在的中國人,大多不認同這個觀點。
中國社會如今已經是極端的“拜金主義”了。不管年齡、學歷和職業,所有的人“一切向錢看”。大家僅僅是為了金錢而活,目光變得十分短淺。
曾經有人說過,現在的中國科技領域創新很少,多半是在模仿別人。如今我們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就只看到一家華為。然而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雖然有一個搞科研的“達摩院”,但是公司高層卻要求他們自負盈虧,這不是搞笑嗎!
在進行一項科學研究之前,如果定下的目標只是為了賺錢,那麼眼界與思路必然受到限制。太功利的人,不可能做出什麼好成績。
如果說科研工作,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太抽象,那麼,把唯利是圖的弊病,放在現實生活中去看,就會顯而易見了。因為它直接導致了我們的高校辛苦培養出來的人才鑽進錢眼裡,撈都撈不出來。
無利不起早,所有人都成了商人。沒有短期利潤回報的事,一律不去做。大家都集中力量到有限的領域去幹事,這就註定了他們很難有創新成果出來。
因為重視自身利益蓋過了一切,要求他們放棄國外的高薪,為國家、集體的利益做貢獻,幾乎成為了天方夜譚。
所以清華、北大、復旦、交大這些一流名校人才流失的問題,絕對不是哪一所高校的問題,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歸結為——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出了問題。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不是生而知之的,是學而知之的。人生下來什麼也不懂,就需要接受正確的教化。
施一公曾經在演講中說,自己當年之所以選擇回國,就是為了教書育人。他認為可以改變至少三分之一的中國留學生的觀念,並且他還說: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知識的教育是同等重要的。
最近幾十年,由於受到市場經濟的衝擊,中國社會發生了驚天鉅變。許多人開始忽視道德,更不要提愛國主義和奉獻精神了。
他們開始崇尚西方的自由主義,只注重個人的享樂。他們錯誤地認為,個人可以不依靠集體團結的力量,就能隨意地抵抗一切天災人禍。
如今,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陣線即將徹底失守。我們從前歌頌的那些為了集體,無私奉獻的精神偶像,一個又一個地被推倒了。打倒儒家與孔子之後,中國社會的精神偶像缺失。那麼,我們將來的學生,要以什麼為自己的人生榜樣呢?那就只有向社會去學習,以“孔方兄”為榜樣,一切看金錢看齊。
首先出問題的是我們的教材。因為文科賺錢不如理工科容易,所以我們不重視文科教育,不重視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的施一公,是一位非常厲害的“學霸”。他早在高中畢業時,就曾經得到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保送資格。最後是在清華招生老師的勸說拉攏下,才去清華上的大學。他後來的成功,除了因為天分高之外,據他自己說,主要還是因為有毅力。
他從高中時代起就練習長跑。一開始跑八百米,後來到一千五米,最後跑三千米。清華畢業的時候,他已經重新整理了學校萬米競走的紀錄。
施一公決定回到清華大學工作後,他每一次回國都會因為北京的空氣問題,導致咽炎發作。一發作至少拖一個月才會好。但是他放棄了嗎?他沒有。
他那個時候在美國普林斯頓當教授當得好好的,換了是別人,多半就不會回國了。為了回國工作,實現自己的理想,四十歲的施一公選擇去爬香山。每一次都從最陡的地方上去,剛開始爬一次要兩小時,最後就只需要半小時了。
回到清華以後,每天從早上8點以前就到校工作,保持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他是一刻都沒有放鬆過的。
現在的年輕學生很多做不到這一點,他們畢業後去了國外,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就開始盤算著怎樣賺錢,然後舒服地生活。
對於回國,施一公是這麼想的。他說越在國外呆得久,就越愛自己的國家。他就是想回來,糾正國內學生的一些觀念。一九九五年前後他就有回國的打算了,當時他的成就不如後來高,他的妻子問他:你回國能幹什麼?他說:我可以當教師,實在不行,我還可以當導遊呢。
很多學生藉口國內實驗條件差,不回國。施一公說他回國的時候實驗條件也不如國外。
施一公說,他在普林斯頓做實驗的時候是不需要關上所有窗戶的。但是在清華大學的時候,就必須得弄專門的細胞間,不然培養皿裡面的細胞可能就會被汙染。做實驗的時候就不開窗戶,能有多難呢?
只要沒有虛榮心,不要在吃穿用度上事事和人攀比。錢夠用就好了,回國工作條件能有多差?能有多艱苦呢?他就當還是在上大學一樣,天天練習跑步。
當然,這也不代表施一公就認為:必須“一刀切”地讓所有留學生都回國。在滿足了個人的生活需要之後,再來講愛國,講勤奮是必須的。
結語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真正能吃苦耐勞的人,不管在何種艱苦的條件都能取得好成績。
如今的留學生不願意回國,總是拿國內的環境差為藉口,說得冠冕堂皇,好像自己很有上進心一樣。其實,他一直在外面給白人“打工”,主要是因為自身懶惰、貪圖外國相對安逸的生活。
其實這兩年國內的實驗環境並沒有差到不可克服,他們根本就是貪圖安逸享受,或者是攀比心、虛榮心太強。
有極小的一部分特別優秀的學霸,留在國外,也許更容易到達自己的人生巔峰。但是他們對自己的族群,對自己的祖國,幾乎是全無貢獻的。並且他們也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還缺乏國家榮譽感 ,心思完全走偏了。
不過,我們在批評留學生不肯回國的同時,必須認識到:留學不歸,已經成為一個極為普遍現象。
它歸根究底是我們的社會風氣造成的,是基礎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失守造成的。要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光憑指責這些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還是得靠相關部門的人花心思,拿出辦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