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大家好,今天是育兒內容的第22期,我是善於剖析孩子問題,還能給問題父母答疑解惑的淅淅爸。

這張圖,家長老鐵們一定不陌生,因為這是一部分人打臉“讀書無用論”的實證,也是另一部分人堅持精英雞娃式教育的信念。

作為家長,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夢,希望眼前這個未來無限可能的孩子,能成為這裡面的其中一人,希望他們成為二八定律中的“20%”,因為那意味著成功人生。

於是越來越多家長加入高喊“知識改變命運,學歷決定人生,財富決定成功度”的大軍。而家長們不願意面對的真相是,能透過學歷走向人生巔峰的人少之又少。

據教育部宣稱,2019年,全國高考的報名人數達到1031萬。

雖然現在的大學錄取率接近80%,但只有前6%的孩子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211的只有2.41%,能讀985的只有0.79%,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這還不是最打擊的,拿高考大省河南為例,考上985的機率僅有1.14%,遠低於天津(5.81%),上海(5.33%),北京(4.29%),提高孩子上985院校機率的最佳方式並不是給孩子多報補習班,而是戶籍所在地。

另外,2018年清華北大最主要的招生渠道是各自的自主招生計劃,這意味著想透過高考裸分考入清北的,僅有8.46%。

不是1000萬考生裡的8.46%,而是那0.03%裡面的8.46%...

看到這裡,家長老鐵們心都估計要碎了,回頭看看正在玩手機的娃,萬千只羊駝在心中飛奔...

那麼淅爸是想要宣言“讀書無用論”嗎?非也非也,接下來的才是我想說的。

透過高考來讓孩子獲得成功人生的道路實在太擁擠,育兒路上更是充滿著變數。

實際上大多數父母,並不是希望孩子人生有多輝煌,而僅僅是希望他們能成為一個有上進心、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要像自己一般帶著各種遺憾渾噩度過一生,簡稱“努力就好”。

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幸福的人生,是有規律可循的,在看了不下10遍日版《人生七年》系列記錄片之後,淅爸發現原來讓孩子獲得成功人生的規律簡單得令人髮指。

這檔紀錄片從1992年開始,篩選了13名來自不同家庭的7歲孩子進行紀錄,試圖探尋孩子成長軌跡,最近的一期是2013年紀錄,彼時孩子已經28歲(非常期待最新的2020年版本更新)。

這13個孩子的歷程,我整理了其中的一些規律,並把他們分成了三個型別:

一帆風順型;曲折成長型;渾噩度日型;

篇幅關係,會分為3期內容進行揭示,這一期我們來看一帆風順型

一帆風順型的代表人物有3個,分別是:

海歸優子;

歌舞伎松屋;

中國移民小雄;

他們並沒有太高大上的人生成就,但無一例外的都過著充實、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小雄是中國人,6歲時歲隨父母遷移到日本,他對日本生活充滿好奇,後來包括小雄的父母在內的同來日本的40餘位親人有一半適應不了日本生活而回國,小雄卻毅然決定孤身獨留日本。

白天,小雄在麵館兼職攥學費,晚上上夜校。後來成為一家連鎖麵館的全職員工,兩年當上店長,第三年就成為中層管理人員,負責培訓新分店店長。

小雄的父親很嚴厲,他一直記得父親的那一句教誨:“要好好學習,不要像我一樣後悔。”好好讀書小雄是沒聽進去了,但“不要讓自己後悔”小雄是執行到位的。

他不回國是因為對漢字已經陌生,這樣的他是很難找國內生存的,更別說發展了,而確實他很喜歡日本人的家庭生活模式。

他堅持在那家麵館的原因很也很明確,因為在那個企業能讓他得到想要的進步、成長,是為未來打算。

而生活中,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後仍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漫無目的地不斷換工作。

第二位是優子。優子是海歸,幼年隨父親生活在歐洲,回到日本後,她覺得非常不同,深吸一口氣連珠炮的說出了兩地的各種不同。

大學她選擇了東大的英語文學系,是因為過去的學校裡面語言環境讓她很失望。畢業後進入外資企業工作,那裡有她嚮往的生活。

優子同樣從小就明白自己要什麼樣的生活,一步一腳印的朝著目標前進。

相比之下,許多孩子連自己學習的意義在哪裡都不清楚,只是在父母、學校、老師等不斷壓迫下麻木地學。

最後一位是松屋,松屋父親是歌舞伎,他五歲就隨父親登臺,那時候的他就已經說出很喜歡錶演,表演勝過遊樂場,勝過爸爸媽媽,很難相信這是一個五歲孩子的話。

20歲,父親因病去世,他獨自打拼,在28歲超越了父親,併成立了自己的歌舞伎團。未來要做什麼,他就和五歲時一樣,一點都不迷茫。

20歲,多少孩子還在大學裡醉生夢死,還沒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

這三個孩子的共性,是從小就目標明確,他們知道自己想要怎麼樣的生活,也堅定地朝著那個方向一步一腳印的前進。

他們三個並不是個例,在英版的《7UP》中,同樣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英版的《人生七年》跟蹤記錄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其中有富人家庭的3個孩子,他們同樣非常明確自己往後的要過的生活模式:

7歲時他們不約而同而又堅定地說出自己的求學路線,他們的日常讀物是《金融報》、《觀察家》、《泰晤士報》,每天有著規律的作息;

14歲時進入了理想學校;

21歲分別進入牛津大學(2位)和杜倫大學(1位);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則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歲時,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分別成為皇家律師、創立公司、以及知名製片人。一切就如他們7歲時計劃好的軌跡一般。

如果你以為這是因為他們所處階層所致,那麼出生在鄉村的孩子“Nick”絕對會給你響亮一巴掌。

Nick是這14個孩子中唯一打破階級壁壘的,他出生在鄉村,每天要走3英里路去上學。

7UP,他就立志要當科學家。

13歲時,立志投入到了核聚變的事業

21UP,他在牛津大學讀書,畢業後發現英國並不是核聚變研究的好地方

28UP,他去了美國在大學裡研究核聚變核發電。

35UP,在美國當副教授;

唯一遺憾的是,在42歲時,他被迫升職為教授,因為某科學家稽核組織說他不能建裝置。

但Nick欣然接受現實,只是改變了人生重心,從自己能說了算的科學家,變成了要想方設法去滿足高校教學成果及研究成果的教授,並且在49歲達到巔峰。

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其階級層次和教育資源傾斜只會比國內更加殘酷,可想Nick要考上牛津大學並不比國內學子上清北的難度低。

這些孩子實現成功而不留遺憾的人生,其規律只有一個:目標明確的、從心的成長。

對了,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是,這些一帆風順型的孩子,佔據的比例恰好是20%(英版,日版是23%),剛好符合28定律。

好了,今天關於“讓孩子一番風順的規律”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如果你覺得這很困難,敬請期待後面兩期的內容,下一期是避坑指南,看清渾噩人生的孩子是怎麼樣的,第三期則更適合大多數家庭,孩子是怎麼曲折走向成功人生的。

8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來自俄羅斯各地的最美麗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