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真正以人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在民間,社會上並不怎麼認可“素質教育”,甚至連教育者也不太敢宣揚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成了“管得松”的代名詞,社會似乎更認可“應試教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上下相背”的情況呢?
近日,清華副教授劉瑜的演講和“時代楷模”張桂梅校長的訪談,也許正能夠說明這個問題。
劉瑜教授的《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演講,迅速火爆朋友圈,在這個演講中,劉瑜教授認為:為人父母,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跟隨自己內心的熱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過上自己想要過上的那種人生。她甚至調侃:“我家孩子以後就開個奶茶店就得了,不行開個煎餅店也行”。
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來自張桂梅的認知,張桂梅是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長,她中年喪夫,無兒無女,本來是想到到山區忘卻愛人過世的悲傷,她卻看到了山區貧困孩子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純真面龐,愛的本能讓這位女教師在山區紮下了根,成為了1804位高中女孩的母親,她幫助她們走出大山,成人成才,擺脫命運,改變人生。
張桂梅用近乎軍事化的管理,逼著學生成長,每天早上五點叫學生起床跑步,所有人從教室到餐廳,跑步前行,3分鐘到達,吃飯只留10分鐘,對於學習,張桂梅校長說:“拼了,不停地刷題,人家說刷題對孩子不好,但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啊。不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去不了浙大、廈大、武大和川大”。
一個隨遇而安,一個簡單粗暴,但是網友卻指責劉瑜教授“不接地氣”,而張桂梅校長卻贏得了尊重。
一、應試教育,就是大家一起“死磕”
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孩子無法拼爹媽,就要自己拼命讀書,才有出路,他們用近乎瘋狂的方式學習,讓很多精英家庭無法接受,帶著鄙夷的目光,把孩子從小移民到英國、美國,所以才有了那麼多“小留學生”們。
他們批評這些從農村、從小城市考到大學的學生,知識面窄,能力差,見識淺,殊不知這些學生如果不拼命刷題,他們連到大城市生活的機會都沒有。
現在的縣城中學,普遍採用“衡水模式”,他們也知道這樣對身體不好,他們也想多休息,但是他們又有什麼辦法呢?生活的苦和學習的苦,總要吃一樣,在看到了父輩的辛苦之後,他們選擇了學習的苦,即便到了大學,有人開始墮落,但是也會給他們提供最低的“保險網”,而如果考不上學,他們的墮落,只能讓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社會上認可“裸分狀元”,其實道理也一樣,因為這是大家“死磕”的結果,沒有家庭的額外投資,沒有加分、保送的捷徑,儘管這些狀元到了大學,可能不如競賽生優秀,但是他們卻更加得到社會的認可。
二、素質教育,則是家庭實力的“比拼”
素質教育,其實對於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好的大學,城裡的孩子越多,出過國、出過省的孩子也越多,多數家庭都屬於“中產階級”,劉強東曾經在中國人民大學設立過貧困生助學金,結果最後無法全部發下去,因為幾乎所有學生,都不需要。
優越的家庭經濟條件,可以讓孩子從小就學習英語,學習琴棋書畫,這些孩子自然多才多藝,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也更勝一籌。
優越的家庭教育條件,可以讓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這是學生持續發展的根本。
優越的家庭條件,註定了孩子大機率能上當地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先進的教育,接觸最優秀的老師,優秀的教育資源和家庭資源,實現完美結合。
優越的家庭條件,可以把孩子週末和假期送進輔導班,甚至進行一對一輔導,而不用擔心孩子在家玩遊戲,刷影片。
家庭實現了財務自由,父母有時間,有能力陪伴孩子,這樣家庭的孩子,多數都是非常優秀的,家庭的條件,讓這些孩子不需要昏天黑地的刷題,他們能夠更容易地考上大學,雖然他們也非常努力,但是往往都是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而這一切,更應該感謝他們的“投胎”。
三、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二者本沒有對錯之分
其實,無論是劉瑜教授還是張桂梅校長,她們對教育的認識,沒有絕對對錯之分,因為他們本屬於不同的階層,接觸的人和事是不一樣的,對於教育的理解也就不一樣。
劉瑜教授夫妻都是清華教授,這就註定了她的孩子肯定不會是普通人,開奶茶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開奶茶店,她也可以繼承一套甚至幾套房產,有著很廣的人脈資源,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敬佩劉瑜教授的這種“隨遇而安”的,因為她這個層次的人,註定不會和一般老百姓比拼,如果和她家庭都差不多的親戚朋友同事的孩子都“出人頭地”了,她卻願意接受一個健康的普通孩子,這也是一種境界。
當然,我們更不能指責張桂梅校長的簡單粗暴,因為這是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如果有更好的資源,她們本不應該這麼辛苦。
四、對素質教育的“誤解”的幾種誤解
國家提倡素質教育,是從全域性和長遠出發,老百姓認可應試教育,是從個人和眼前利益出發,這本身就是不同的層次。
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就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有城裡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吃苦,把孩子送到了縣城中學,結果沒過幾天,孩子就哭著喊著要回去,水土不服,成績下滑嚴重,最後又託關係把孩子轉回城裡,這樣的例子並不少,北京的孩子去衡水借讀的,也有很多撐不過一個月的。
現在很多人對素質教育,存在著一些誤解,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完全對立起來,其實這是不對的,比如下面這幾種觀點:
1、素質教育就是不要升學率!升學率是學校生存的根本,無論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尤其是高中階段,沒有好的升學率就沒有好的生源,學校就會陷入惡性迴圈。所以,哪個學校都在抓努力抓教學,只是孩子的起點不一樣,學校的教育理念就不一樣,實行素質教育的學校,學校生源條件比較好,可以更加按照教育規律來辦學。
2、素質教育就是發展音體美,就是週末假期不學習!學校搞活動,家長不願意,認為這是耽誤孩子學習,週末休息,家長不願意,認為這是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其實,這都是不對的。違反教育規律,即便開展音體美課程,也會把它變成應試教育。週末本身就不能叫休息,而應該叫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陣痛期”,過了這個陣痛期,持之以恆的培養,孩子週末、假期就能夠自己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安排,這是孩子學習能力提升的表現,對孩子終身發展非常有利。而那些週末就補課,假期就補課的孩子,往往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到了大學,就容易墮落,即便考上985大學,也有人自嘲成為了“985廢物”。
現在的高考,越來越靈活,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選拔人才的需求,也是對教學的引導,985大學中,農村孩子減少,其實和高考的變革有很大關係,很多學校的應試教育能夠讓孩子考入大學,卻很難考出非常高的成績。所以,不要排斥素質教育,不要把素質教育和應試對立起來,然後把它們結合起來,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