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學生時代,是否有過"上學好累"的想法?當時,你的父母是如何對你說的呢?
現在,你已經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在抱怨"上學太累"的時候,作為家長的你,是如何迴應的呢?
絕大多數的家長,想必都是以下三種迴應,而這三種迴應,對孩子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嚴重的話,甚至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媽媽,上學太累了"家長常見的三種迴應方式不但無效,還傷孩子第一種迴應:"不知好歹"式責備
小路上了初中之後,覺得學習壓力驟然增加,作業也多了很多,回到家便朝著媽媽抱怨:"媽媽,上學太累了。"
而後媽媽就有點生氣了:"你能這麼安心的上學,多幸福啊,我們小時候想要上學,必須得先將家裡的農活兒幹完才能去。你別不識好歹,快寫作業去!"
一旁的奶奶也開始數落小路:"你媽媽那會兒還有機會上學呢,我們那會兒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還有家裡的男孩子才能去讀點書,你要惜福哦!"
小路還沒聽完,便不耐煩地走了。她想要的,不過就是一個安慰罷了。
案例分析
孩子叫苦,不少家長都會生出"不知好歹"的想法,因為他們覺得能夠有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只是,家長們經歷過那個窮苦的年代,孩子並沒有,所以孩子很難懂。再加上家長這樣的數落,只會讓孩子生厭,親子關係差了,學習勁兒也差了。
第二種迴應:"訴苦式"對比
孩子:"媽媽,上學太累了!"
媽媽:"你上學就是聽課,寫作業,有什麼累的?我起早貪黑照顧一大家子,還要上班,我都沒喊累呢!"
步入社會後的我們,才意識到:上學,才是最輕鬆的事情。成家立業的我們,要為家庭操持,要為生計奔波,很是疲憊。
因此家長便會生出一種心態:孩子很輕鬆,大人才是真的累。在孩子說累的時候,家長便也忍不住開始訴苦。
孩子苦,家長訴苦,這會讓孩子蒙上悲觀的思想,讓孩子覺得:上學很苦,長大了也很苦,這麼苦有什麼意思呢?這樣的悲觀思想,其實很傷孩子。
又或者,有些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苦,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因為這樣的交流,而變得愈行愈遠。
第三種迴應:"榜樣式"激勵
孩子:"媽媽,上學太累了!"
媽媽:"堅持一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看你表哥,上學時很認真,學習很好,考了個好大學,現在過得多好!"
首先,用"榜樣式"激勵,家長還是認同了"上學苦"這件事情,上學苦,那麼不上學了,孩子便也不再願意學習,因為學習是一件苦事,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其次,"榜樣"的選取,如果稍有差池,在孩子眼裡,就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孩子可能不但不會以此為目標,甚至還會產生自卑的心理,這是非常傷孩子的。
"媽媽,上學太累了"寶媽教科書式迴應很贊,值得家長們借鑑學習讀5年級的小雅:"媽媽,上學太累了!"
媽媽:"哦?為什麼?"
小雅:"作業太多了,平時多,週末更多,我已經好多個週末沒出去玩了,每天就是作業、作業、作業,好煩啊!"
媽媽:"那媽媽這週末帶你出去玩?想去哪裡?"
小雅:"想去科技館!但是週末去,我作業做不完啊!週六還有鋼琴課呢!"
媽媽:"沒關係,你在週五週六的時間儘量把作業全部做完,實在來不及,數學作業我幫你做,我們週日就有時間出去啦!"
小雅開心地歡呼起來。
或許有家長會說:媽媽幫孩子做作業,這樣的迴應,還值得借鑑學習?
對於這位寶媽來說,她非常瞭解自己的女兒,知道女兒數學成績好,所以才許下這個承諾。此外,寶媽這樣的迴應,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孩子的"累",絲毫不影響孩子的學習,並且還巧妙地讓孩子有計劃性的安排作業。
這樣"因材施教"式的迴應方式,可謂是教科書式的迴應了。
孩子為何覺得上學累,才是家長該關注的重點十個孩子,有八個孩子會覺得上學累,其實,對於孩子來說,覺得累,是非常正常的想法。只是,家長此時如何迴應孩子的"累",卻是關鍵所在。這直接影響了孩子未來會不會持續累,甚至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在孩子說出"上學太累"的時候,作為家長,重點並不因為放在"累"這個字上,而是應該更深層次地挖掘原因:孩子為何覺得上學累!
有的孩子是因為做作業覺得累;
有些孩子是覺得老師給不喜歡自己而累;
有些孩子是因為在學校人際關係出現問題而覺得累;
有些孩子是因為,無論怎麼學,成績都上不去而累。
累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家長沒有深度挖掘,就用文章開頭所說的三種方式去迴應孩子,那麼,這是很難解決孩子上學累這個問題的。
開心果媽媽寄語教育,沒有標準答案,如果家長們非要找到一個答案,那麼便是"因材施教"。用讓自家孩子舒適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引導孩子,走出內心的困境,才是家長需要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