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女兒在北京上小學的第一天很興奮,第二天回家哭了。那天上音樂課,本來以為像幼兒園一樣,唱唱跳跳開心的事,但老師講得她完全聽不懂。

老師用的是五線譜,而且不是從零起點講起,預設班上的孩子都認識五線譜。他們確實基本都明白五線譜,交流問答無障礙。只有女兒和少數幾個孩子發呆沮喪,不明白那一個個豆芽瓣,怎麼還能唱出音?

因為班上的孩子基本都在學樂器:鋼琴、小提琴、大提琴、黑管、小號……大都是西洋樂器,用的是五線譜。

女兒剛開始學琵琶,用簡譜123。這已經和國際接了一根軌了,要是過去,中國民族音樂連簡譜的七個音也不用,而是“宮商角徵羽”的五音。

老師沒錯。任何學校教育,基準都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跟不上的學生,自己再請老師學樂理知識。

妻子埋怨我沒讓女兒上一個更好的幼兒園,什麼國際、雙語、藝術幼兒園,也沒像許多孩子一樣學個西洋樂器。

我覺得幼兒園不就是玩嗎,又不是留學,有什麼區別?學西洋樂器的太多了,很多練習曲也不懂。不如學個民族樂器,人不多,旋律還熟悉。

可是我又錯了,學民族樂器的也挺多,而幼兒園更是區別很大,價格和供求決定的。

雖然人生是萬里長征、是馬拉松,不是跑百米,搶起跑,但誰也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時我和妻子開始了第二個階段的爭吵,為孩子教育。

第一個階段是為錢吵,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結婚後哪都需要錢,日常生活、存錢買房、買車、為生孩子做準備。

第三個階段是為情懷吵,孩子有了,事業順了,也有點錢了,就想著“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妻子想著把日子過好就行,我則想得更多。這直接導致了我教授職業的變故,以及最後的去國赴美。

回過頭看,每一個階段都有教訓,也是許多家庭不可跳越的過程。當條件變化,比如說從中國來到美國,還會有反覆。

大體而言,人類為了錢,生存的基礎;為了繁衍後代,孩子教育;為了理想情懷,精神領域的追求,都會爭吵。今天先說第二個階段,為孩子教育爭吵。

簡單地說,我主張孩子散養、放養,把學校的功課弄好就行,別整那麼多花裡胡哨的課外班。

因為我就是靠應試教育,一路從縣城到省城再到京城,從國外到回國到再出國。興趣特長出不了成績,都是白忙活;學習好考分高,才可以複製成功。

妻子主張精養、圈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素質教育。除了學校的功課,外邊還報了許多班,文藝、體育、大語文、奧數、英語,還有樂器考級、特長考證,將來的各種證書。

就像劉瑜最近火了的演講中提到的:

“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了學位、還想拿各種各樣的證書。家長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小就參加各種興趣班等等。

無限的惡性競爭,很多家長號召搞素質教育。於是乎,教育部積極響應,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搞素質教育,搞得我們家長現在一聽到“素質教育”這四個字,就聞風喪膽。”

劉瑜說這話的時候,用的是“中國年輕人”、“教育部”的提法,暗含著和美國的比較。她在美國讀過碩博,有過博士後經歷。

我也走馬觀花多次來過美國,由於對中國教育模式的不滿,想象著美國的基礎教育更好,就像移民、留學中介、各種公號讚譽的美國“快樂教育”、“素質教育”、讓孩子遠離政治的教育。

但真的帶孩子來上學,親身一體驗,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天下父母望子成龍都一樣,由於競爭,對孩子的要求也相同。劉瑜沒有在美國生養過孩子,就像沒有養過房一樣,需要每年交房價1-3%的房產稅,才能擁有所謂永久產權。

至於政治教育,不學中國政治,就得學美國政治,只不過一個叫意識形態,一個叫價值觀念。方式方法或許不同,但任何國家的國民教育都離不開政治。就是形式上,中國每週升一次國旗,美國每天都要對國旗宣誓。

所謂的快樂教育,在美國只存在窮人家裡。每天兩三點放學,學校不提供校外班,老師們也絕對不加班,和孩子們一起撤離學校。

窮孩子回家看電視、打遊戲,現在是玩手機,或在街頭巷尾打鬧嬉戲。確實快樂,也可以叫窮樂或傻樂。

富裕或焦慮的中產家庭,則送孩子到各個興趣班、俱樂部、家庭教師處。雙休日更是不得閒,各種訓練、比賽。

通常有三類:

1. 體育:男女籃、女排、女足、橄欖球、棒球,這些都是最流行的專案,此外還有網球、游泳、體操,以及中國人不太熟悉的網兜球、曲棍球、高爾夫、賽艇、冰球等。

窮文富武,體育是絕對燒錢的事。訓練、比賽、器材,在美國都費用不菲,窮人只能選擇田徑、籃球等花費相對少的專案,還得靠天賦。

2. 文藝:各種西洋樂器、芭蕾、畫畫、演講辯論,訓練、比賽。

3. 課程,尤其是STEM課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美國有很多數學、科技、寫作的全國和國際比賽,白人也一樣熱衷參加,只是常常被更努力的印度裔、華人獲得名次。

比如,每年有一個很熱鬧但無聊的Spelling Bee (拼寫蜜蜂),單詞拼寫比賽。所考的都是極端變態、生活和學習中基本上用不到的詞,把孩子們折騰得參加、淘汰,各校、各地、各州勝出後,再參加全國比賽,電視直播。

在這種環境下,我家自然也不能免俗,女兒報了排球、畫畫、演講辯論。國內上到五年級出來,原來學的游泳、國畫、民族舞、琵琶放棄,在美國根據條件,重新選擇。

學習這些三個目的:

1. 強身健體,如排球;怡情養性,如畫畫;社交表達,如演講辯論。

2. 團隊精神,說白了就是花錢找人玩。美國崇尚個體主義,一放學基本都是獨來獨往,住的又相對分散,不像中國有小區玩伴,要想玩只能報名各種俱樂部,參加文藝、體育的訓練、比賽。

3. 為申請好大學創造條件。

其中第3點,是美國“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要件,因為申請大學時非常看重。中美許多富豪花巨資造假上名校,無一例外,都是走的這個路子。文體、才藝特長,就是“素質教育”的真相。

當然也有不要素質的,有錢就行。比如潘石屹夫婦捐出1500萬美元,兒子上了哈佛。美國這樣的例子更多。

美國大學沒有統考,而是各自申請,主要三項:

1. 文體才藝的特長、獲獎;

2. 社群服務、志願者工作、國際交流等課外活動;

3. 最重要的,看高中每年各科的平均成績GPA,而這個更不是“快樂教育”所能實現的。

以平時刻苦學習的好成績,最終進了好大學,快樂的是結果,不是過程。

如果放鬆要求,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他多半會有一個鬱悶的成年。

而且越是好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越高,因為不僅有期望,更有條件。

快樂屬於窮人,因為它最廉價。就像國王看到流浪漢,每天曬著太陽,睡得挺香,問他為何如此快樂?

流浪漢說,睡著了夢見自己就是國王,想幹啥就幹啥,能不快樂嗎?

可國王一睡著,夢見的不是大臣搞他,就是民眾造反,或後院著火,能快樂嗎?醒來就得監督大臣、管理民眾、教育王子、安撫後宮,苦中作樂,樂在其中。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國王,會像培養王子一樣教育孩子。

用劉瑜的話說:“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她還說:“我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

問題是他喜歡看電視、玩手機、吃零食、睡懶覺,也隨他去嗎?

我認識一個美國猶太家庭,丈夫是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妻子是教授。兩個兒子,大兒子上了哈佛,除了學習成績好,還是全美中學生四人賽艇的冠軍。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帶二兒子來我家做客,孩子想多喝一杯可樂,她都堅決阻止,對我說對牙不好。而且在飲食、健身上都對孩子嚴格要求。

她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嘴都管不住,還指望他能做什麼呢?孩子喜歡高熱量的快餐,放任他快樂的結果是,將來別人歧視他,儘管不會說出來,當他感覺異樣和不便的時候,還會快樂嗎?

孩子到底喜歡什麼,既有心性使然,也有社會化選擇和外界干預,特別是父母影響、引導的結果。

當他有相對明確的成長目標,養成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時,父母大可以放手。

問題是很多孩子,要麼不知道幹什麼,要麼幹什麼都淺嘗輒止。缺乏訓練,又不能堅持,這時候要不要管?是早管,還是事已至此,隨他去吧的無可奈何?

劉瑜還舉了一個例子:

“我們家孩子以後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結果其他的媽媽紛紛表示,他們的孩子也要開奶茶店。我就意識到,看來這個奶茶店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們家的孩子還是開煎餅店算了。”

這說明即使是開奶茶店、煎餅店也有競爭,也需要手藝學習、管理經驗、營銷,以及資本。

實際上當劉瑜在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時候,暗含著自己不普通的身份、對女兒不普通的期望。

無論從哪個角度,海歸教授的父母、從清華附小、附中一路讀上去的女兒,和大多數普通家庭相比,並不普通。

就像王健林說的小目標是先掙一個億,劉瑜說的普通人,大概是和家庭、地位、教育付出相適應的普通,而不是工人、農民、打工子弟所體驗的普通。

她又說,笑死了,誰信劉瑜誰倒黴,還倒黴兩代人。

劉瑜還說到福利的好處、懶漢的貢獻:

“在一個高度競爭性時代,社會需要懶漢、社會感謝懶漢。他們犧牲了自己,把無數人從崩潰的邊緣挽救了回來”。

實際上沒人會和懶漢比。吃福利的結果,能讓你活著,但一旦不思進取,從自己做出改變,對子女提出要求,就會跌入福利陷阱,祖祖輩輩地在社會邊緣掙扎。美國這樣的族群很多,幾代人都是那樣。

成熟社會,要想改變,只有三種選擇:教育、選舉、資本。對任何人來說,教育都是最關鍵的。

劉瑜提到教育和孩子培養中的“軍備競賽”困境,意思是放棄競賽,隨遇而安,順其自然。

“軍備競賽”要想維持安全,只有兩種選擇:雙方同時停止,或者繼續競賽。

現在教育的現實是,富貴人家、有條件的家庭,根本不打算放棄競賽,反而在集中最好的資源、對孩子極高的要求。

比如以王健林、潘石屹的身價,孩子什麼都不幹,都能實現劉瑜說的“舒適、從容、輕鬆”,“選擇自在,放棄成功”,但都要送孩子去留學,花巨資去留學,事業扶持、社會佔位。

那麼普通人怎麼能放棄競賽呢?主動繳械的結果是,階層徹底固化,祖祖輩輩沒有出頭之日。

如果競賽沒有資本和條件,只有比拼努力和汗水,別人做一套題,你做三套題,熟能生巧。別人滑雪高爾夫,你跑步俯臥撐,沒有凡爾賽但求身體健康。

別人拼爹,大學好壞只是個意思;你爹靠你,只能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

儘管大學不是萬能的,比爾•蓋茨、高曉松哈佛、清華退學,照樣也有所成就,但你也先得有能力上了哈佛、清華再說。

劉瑜也是一路上學、藤校博士畢業才引人注意。如果她真的是普通人,會有人請她演講嗎?

要想成為普通人,一種是像她一樣功成名就後的低調謙和;一種是努力奮鬥、時運不濟後的自我慰藉,而不是聽人忽悠、放棄競爭的慵懶藉口。

14
最新評論
  • 1 #
    劉瑜在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時候,暗含著自己不普通的身份、對女兒不普通的期望。
  • 2 #
    對中美教育現狀與中產階層對子女教育的焦慮反映很客觀。分析很有道理。
  • 3 #
    如果俞敏洪當年聽了劉瑜教授的話,就不這麼痛苦了,追求本心,成為一個快樂的農民大爺
  • 4 #
    國家應該整頓各種課後班。 毀了孩子的童年, 還有家長的事業。 誰也不願意勞動, 每個人都在追求, 讓孩子優雅得不食人間煙火。
  • 5 #
    老喬看問題越來越犀利,一番言辭令人醍醐灌頂
  • 6 #
    我咋覺得是讓家長客服從眾心理,在教育中調整好自己心態。
  • 7 #
    劉渝的孩子可能有音樂天賦,但是劉渝為了讓孩子避免平庸(北京學鋼琴的孩子太多),粗暴地剝奪了孩子兌現天賦的機會
  • 8 #
    吃苦是寒門子弟維一的出路,吃了苦不一定有出息,但不吃苦肯定沒有出息。 教授的孩子讀不了書還可以去開奶茶店,窮人的孩子讀不了書去奶茶店打工大機率是其人生天花板。
  • 9 #
    有能力的一定讓孩子飛得更高。還好中國高考相對是公平的。
  • 10 #
    雖說很殘酷,但每個家長別無選擇,所有人都在拼命,不努力自己的孩子連中產階層保不住,更不用說更高階層了……
  • 11 #
    標題寫的真好!誰信她誰是傻瓜!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想讓孩子學習成績好,看完家長就知道該怎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