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孩子已經成為了“數字土著”。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被各種電子裝置包圍著,生活、娛樂、學習等也都離不開這些高科技產品。

那麼,孩子與科技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各種最新的前沿科技產品會對我們的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作為家長,又應該做些什麼?

這些問題都是大頭在《園丁與木匠》第5講中想和大家分享的內容。

網際網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科技,正在影響、改變著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

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

2020年5月,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釋出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

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高達93.1%,手機成為了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網裝置(使用比例高達92.0%)。其中,小學、初中、高中和中職學生網際網路普及率分別為89.4%、97.6%、97.6%和99%。可見,網際網路已經在未成年人中高度普及。

並且,網際網路正在向低齡群體滲透,而且這種滲透能力越來越強。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比如,小學生首次使用網際網路在學齡前的比例高達32.9%。

孩子們使用網際網路除了網上學習(佔89.6%)之外,主要是休閒娛樂和溝通社交,比如聽音樂、玩遊戲、聊天、看短影片等。可以說,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了孩子們重要的學習工具、溝通橋樑和娛樂平臺

現代科技網際網路在改變孩子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在重塑孩子們的大腦。

蘇格拉底曾經表示,用筆記錄文字是一個糟糕的主意,因為書寫會降低人的記憶能力。

如果人類學會了這項技能,就會在靈魂深處植入健忘的種子。他們會依賴寫下的東西而停止使用記憶。他們不會再從內部本身,而是從外部獲取記憶。

比如,在古代,詩人有著強大的記憶能力,可以記住成千上萬的經文。那時,古希臘的長篇史詩《荷馬史詩》只需要透過遊吟詩人之間的口耳相傳就可以儲存下來。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孩子們的大腦似乎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笨了。現代的科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比如,早在2012年,英國《每日郵報》就曾報道過一項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的研究。該研究發現,網際網路正在逐漸取代人類大腦,成為記憶的主要載體。這是因為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已經習慣了透過搜尋的方式來獲取資訊,而並不需要清楚的記住資訊內容本身。這將導致人類大腦所能記住的資訊內容越來越少。

“兒童和年輕人在螢幕前度過的大部分時間是娛樂性的,而非教育性的。如果過度接觸娛樂技術,則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並讓孩子們的智商低於父輩。”

德米爾熱在他的書中還引用了多項科學研究,證明除了法國之外,荷蘭、芬蘭、挪威和丹麥等國家的孩子智商也正在下降。導致孩子們智商逐漸下降的原因是頻繁接觸電子螢幕導致孩子們的大腦被重塑了,和智力有關的能力,比如語言、記憶力、專注力等在逐步下降。

面對科技的入侵和被重塑,我們依然可以保持樂觀。

儘管網際網路或者各種高新科技給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成年人對此也表示十分焦慮和擔憂,但是我們依然有理由保持樂觀。因為數碼時代,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

第一,不同時代的孩子會迷戀不同的科技,沒有科技的創新,就沒有文化的傳承。

所以,我們現在的孩子迷戀手機、網路、遊戲、短影片、漫畫......和以前的孩子們迷戀小說、雜誌等並沒有什麼區別。

並且,每個時代的科技創新都為當時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孩子們可以透過觀察、模仿學習和繼承父輩的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從而不斷推動社會的發展。

可以說,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的“技術創新→技術傳承→技術創新......”過程中發展的。如果沒有科技的創新,就沒有文化的傳承。

第二,我們可能高估了新興科技的消極影響,低估了它們的積極影響。

其實,幾乎在每一種新技術普及之前,人們都會感到焦慮、擔憂。甚至有時候,我們會表現得過分焦慮。比如,當照相技術剛剛傳入我國的時候,有些人會拒絕照相,因為他們認為照相會被“攝取靈魂”。當電視機出現的時候,人們把它稱作“傻瓜盒子”(idiot box),因為有人覺得電視節目會將人看成傻瓜。

但是,實際上,這些新興技術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只是因為人們對他們還不夠了解,或者錯誤的估計了這些技術的影響,又或者沒有很好的運用。比如,現在的孩子們沉迷手機、電腦遊戲、短影片等網際網路新技術,罪魁禍首並不是新技術本身,而是使用技術的人出了問題。

數碼時代,可能也並沒有我們家長想象的那麼糟糕,甚至對孩子來說是有好處的。媒體學者達娜·博伊德花了數千小時研究了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少年,系統觀察他們如何使用技術,並詢問他們對這些新技術的看法後發現:社交媒體是孩子們與朋友和同齡人之間建立聯絡的一種方式,是他們用來逃離家庭壓力的一個主要途徑。

網際網路技術無限的擴大了孩子們的交際圈。以前,由於地理的限制,孩子們的活動範圍有限。但是,現在的孩子們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與整個地球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有時候,比起網際網路上的陌生人,親密的家庭成員更有可能對孩子帶來創傷和威脅。然而,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逃離家庭已經越來越困難了,網際網路恰好給了他們一個逃離的機會。

比如,對於以前的孩子來說,和家長鬧矛盾後,爬窗子、翻牆就可以逃出家門,但是現在的高樓大廈已經讓孩子們沒有了這樣的機會。

第三,實際上,我們可能很難真正弄清楚新技術對孩子們的影響。

博伊德的研究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博伊德在他們的研究中,將父母對網際網路最普遍的擔憂和焦慮進行了分類,最後發現,其實並沒有證據能夠支援這些家長們的觀點。

其實,關於科技的問題就和家長們養育孩子的問題一樣,存在著一個傳承與創新、依賴與獨立的悖論關係。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全面、穩定、安全的數碼環境,而不是過多的干預和控制。其實,無論是對待科技問題,還是對待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其它問題,都需要遵循這個原則。

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孩子們有著他們這一代的使命,有著他們需要傳承和創新的內容。他們將創造屬於自己的數碼時代、屬於自己的世界,擁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找出如何在數碼時代生活,也是孩子們自己的責任。簡單說,就是給孩子一個世界,讓他們重建。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只是充當好橋樑的角色,溝通起過去和未來,給孩子們提供文化歷史感和延續性。比如,給孩子們提供各種傳統技術、文化制度和價值觀,讓孩子們學會這些,並進化到屬於自己的時代。

11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親愛的孩子(關於自律,關於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