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一個家長的願望。希望孩子早日成才,所以就不停地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但現實卻總事與願違。有些家長可能還不知道,這可能是在“摧殘”孩子!這不,才剛上初一的小陶就懇求父母放棄自己。
近日,才剛上初一的小陶懇求自己的父母“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算了”。他被媽媽帶到杭州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小陶習慣性地蜷縮著身子,臉埋在衛衣帽子裡,戴著口罩,只露出一雙眼睛。
“太煩了。”小陶這樣回答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問:能說說嗎,哪些人還是事讓你感覺煩?而小陶卻沉默了,瞥了一眼醫生,便不再說話。小陶的媽媽說,小陶覺得老師管他很煩,做作業很煩,在家也不愛和爸爸媽媽交流。一個學期作業都不做,早上起床也不知道要催多少遍,每天早上和他爸爸一起幫他穿好衣服,催著他吃完早飯,他爸再送他去上學。但他現在說得最多的就是“不想去學校,你們再生一個,可不可以放棄我算了。”
之後,心理醫生把小陶媽媽請出診室和小陶單獨交流,很明顯,媽媽出去後,小陶的牴觸情緒似乎有所減輕,在談話中也說了自己的苦衷。
從小和奶奶一起生活,無論是換季穿衣,還是十分鐘的喝水,又或者是吃飯、玩耍、睡覺,這些都要在奶奶的“關愛”之下完成。而小陶爸爸則希望小陶將來考上名牌大學,從一年級開始就展開了系統全面的培養計劃,每天都學習到很晚,週末也都要上補習班和興趣班。
此外,小陶的媽媽總會用“威脅嚇唬”的方式讓其聽話,比如說“如果不好好寫作業,就告訴班主任”、“不想上學時,就會說把他送到外省軍事化訓練的學校去改造”。所以小陶覺得,媽媽一點兒也不愛自己。
當面對老師的批評時,小陶就覺得心煩,即使是針對全班同學說的。當成績下降後,以前的朋友也都不和他一起玩。小陶說聽到家人吃飯時的咀嚼聲會感到噁心,甚至有時候希望父母意外死掉,但每當有這種想法他又會覺得自責,覺得自己沒良心。
對此,心理諮詢師楊蕾表示,青春期是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正在增強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孩子們會用各自方法來確定“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而對於小陶來說,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都要在家人“監視”下完成,久而久之這種“不平等”的情緒也就爆發了。
其實,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的孩子都有這種情緒,但每個孩子的做法都不同,脆弱一點甚至選擇自殺。但話說回來,孩子們為何會變成這樣,終究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永無休止的嘮叨,只關心成績,這些都成為了孩子們的壓力。不過,很多家長們並不願意承認,孩子的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但對於現狀,家長們也該做出改變了。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