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和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在教育領域,老師、學生和家長們,也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
魔幻的2020年即將過去,讓我們盤點一下,在這不同尋常的一年,有哪些教育事件是自己印象深刻的呢?
(1)“神獸”何時開學開年後,家長們立刻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巨大教育壓力,因為自家“小神獸”的開學時間變得遙遙無期。
隨著春季開學時間的推遲,並且各地紛紛採取網路平臺教學,“停學不停課”。家長們在工作的同時,還要操心在家學習的“小神獸”。一方面擔心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孩子學習效果如何及下班回家後各種打卡的不勝其擾;另一方面也對孩子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是否能抗拒誘惑,是否會影響視力有極大憂慮。
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時間,家長群裡一片“哀嚎”,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神獸”們何時開學。
等這一天終於到來,家長們才充分體會到學校的親切、老師的可愛!
(2)中考體育改革《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一出臺,立刻引發了巨大爭議。
未來,體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並達到和語數外同分值水平並且要納入高考計分。而美育考試雖然步伐稍緩,但下一步納入中考,甚至進入高考也是大勢所趨。
從國家層面看,這是保證孩子全面發展,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強有力舉措之一。
但令家長們擔心的是,體育、美育納入中考、高考這樣決定孩子命運的考試,會不會導致又一種“應試教育”,畢竟從以往經驗看,要取得好成績,不經過專業培訓是很難的,也紛紛感嘆“自己的錢包又要縮水了”。
(3)家長退群風波南京一名家長在網路上釋出影片吐槽老師,並直言要退出家長群: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你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孩子在校學習,感覺是家長在上課!”
“……”
一時間觸發了廣大家長的痛點,群情洶洶,甚至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官媒都紛紛發聲,認為讓家長批改作業是老師缺位。遼寧等十餘個省份也紛紛出臺檔案,明令禁止讓家長批改作業。
要給學生減負,提倡家校共育,可現行“一考定終身”的教育體制並沒有改變,家長越來越感受到孩子的學習壓力在向自己身上轉移,無論是學歷上的,還是經濟上的。
您感受到了嗎?
(4)高考被迫延期高考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現階段國家選拔人才的最公平的途徑,關係到廣大考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是社會公平的最直接體現,備受矚目。
2020年,有1071萬考生參加高考,可以說是關係到1000多萬家庭的一件大事。儘管抗疫任務十分艱鉅,但國家高度重視高考工作,在認真充分地分析研判基礎上,決定將2020年高考時間延期一個月,在7月7日至7月9日舉行。
一方面,延期一個月,疫情影響的風險進一步降低了;另一方面,給廣大考生增加一個月複習時間,也是為了讓他們更好調整狀態,考出自己的真實水平,不讓學生們在這場人生的大考中留有遺憾。
(5)“學生欺凌’”入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順利透過,它首次定義了“學生欺凌”,解決了無法可依的問題。
近年來,學生欺凌事件屢屢發生,引發社會極大關注。其實,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遭遇過校園欺凌,只不過當時自己並不知道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而已。
但當媒體屢屢爆出諸如“劉怡然案件”中令人髮指的事實時,一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面臨同樣的處境,家長們變得不淡定了。
有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學生欺凌”的法律上的管束,並對相關行政部門以及學校、老師的法律責任一一釐清,將更有助於減少類似事件發生,給所有家長吃了一顆定心丸。
(6)14歲少年墜樓武漢一名14歲少年在母親當眾扇其耳光情況下,無力面對同學的“另眼相看”,站在牆角3分鐘後,選擇了從樓上一躍而下,生命就此終結,只留下一旁呆若木雞的母親。
近年來,孩子墜樓事件頻頻發生。這一方面是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衝動,特別在揹負著巨大學習壓力的情況下,一旦受到委屈和挫折,容易衝動走極端;另一方面則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一味做加法而不知道做減法,又不善於處理好與處於敏感期的孩子之間的關係。
武漢少年的當眾一躍,給了我們所有家長警醒,該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重視他作為獨立個體的尊嚴;要加強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養,並學會為孩子適當減壓。同時,要以身作則,不要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培養孩子積極向上心態。
(7)南京殺母事件前不久,南京一名高三學生在與陪讀母親發生爭執後,竟然向母親舉起了屠刀。
這一事件震驚了全社會。為什麼母親放棄自己的職業,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十幾年,換來的卻是這樣悲慘的命運結局?這也給所有的家長一個警醒,該怎樣和孩子相處?該怎樣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要學著和孩子做朋友,不要總高高在上,用管理者的姿態自居,容易引發孩子的反感;要學著適當向孩子索取“愛”,讓他們有一種存在感,認為自己也有被父母需要的時候,從而建立平等自由的溝通渠道;要和孩子保留適當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孩子有獨立空間不會有逼迫感,和父母保持親密又覺得自己被重視。
從南京殺母事件,讓我們感到學習做父母的路還很長很長……
(8)教育“內卷”爭議內卷是2020年的年度熱詞,指人們拼盡全力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取少量的競爭優勢,擠佔他人的生存空間,同時造成了內耗和浪費。
教育“內卷”的最突出表現就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應試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教育是一種權力,本不應該存在競爭。但教育資源的極度缺乏和不平衡,使得考試成為獲取更好教育的一種手段,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類似市場競爭的局面。人們都在加大對教育的投資,不管是精力上,還是經濟上。
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來做題目、搞培訓,基本上沒有了休息時間,因為你努力的同時,別人也在努力,甚至是更加努力。
想要破解教育“內卷”,就要保持一種平常心,但在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前,又有幾個家長能做到呢?
(9)公考再創新高國家公務員考試再創新高,全國157.6萬人透過用人單位資格審查,將爭奪25000多個崗位,平均競爭比達到61:1。而競爭最激烈的一個職位,達到了3334:1,令人咂舌!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一方面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工作不好找,而公務員相對穩定,自然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餑餑”。同時,國外疫情嚴重,很多留學生回國,加入到了公務員考試大軍,也增大了競爭壓力;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看來,公務員的晉升渠道比較通暢,還可以解決北上廣深等稀缺戶口資源。
於是,大家擠破了頭,都想要透過公考這座“獨木橋”。
目前,國外疫情仍很嚴重,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公務員考試的熱度可能還將持續!
(10)張桂梅的“忠告”20多種疾病纏身,她卻紮根山區,用幾十年的努力改變了1804名女孩的命運。她就是“時代楷模”雲南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
2020年,張桂梅的事蹟感動了千千萬萬中國人。同時,她的一句忠告也給國人以深思。當一名從華坪女高考出大山的學生向母校捐款時,張桂梅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這名女學生當起了全職太太。
張桂梅說,在那樣貧困的條件下,將學生培養出來,不是讓她們放棄自己的理想,當一名依靠男人生活的全職太太,而是要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女人。她不希望好不容易從大山中走出來的女孩就此放棄奮鬥,希望她們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張桂梅校長的“忠告”也需要您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