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有這樣的方法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來看一下:
美國23位心理學界的領軍人物共同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從65所中學挑選了12542名學生,隨機分成了兩組:
第一組是實驗組,這組的學生,觀看兩段影片,影片的內容告訴他們:人的智商不是固定的,可以透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第二組是普通組,這組的學生,也觀看兩段影片,影片跟第一組不一樣,只是一般的介紹大腦的影片。
這個實驗非常嚴格,有第三方監督,還被設計成“三盲”實驗:學生、老師、資料分析者,都不知道這個實驗的目的和分組。
實驗的結果是:學期結束,實驗組的學生平均分比普通組提高了1%。因為實驗的人數有1萬多人,所以,這個1%的提高,屬於效果很明顯的實驗。用分數表示這個1%,可能更直觀:如果是高考,這個1%,就是707分和700分的差距。而這個7分,僅僅是觀看了兩段影片而得到的。
相對於現在的課外輔導班,動輒幾百,甚至幾千的費用,看兩段影片就能提高成績,那不就相當於,不花一分錢,提高學習成績的心法嗎?
01天賦重要,還是努力重要?這個心法到底是什麼原理呢?這就是《學習究竟是什麼》書中介紹的思維模型理論。這個思維模型,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思維模型可以分為兩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只要你努力,什麼都能學會。而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是相信天賦,如果你沒有天賦,再怎麼努力也沒用。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只要灌輸給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就能促進他們學習的進步;反之,如果灌輸給他們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會阻礙他們的成長。
比如波蘭這個國家,學生到了一定的年級,教育主管部門就會對孩子進行判斷,如果認為這個孩子不是上大學的料,就會被分流到職業學校去。這些被分流的孩子,就等於被設定成了固定思維模式。結果,這些被分流的孩子,學習成績果然直線下降。
02兩種思維模式,造就兩種心態可見,思維模型對人的干預作用很大:同樣是面對考試,擁有固定思維模式的學生,會認為考試是在證明他到底行不行。萬一考砸了,別人就會質疑他的能力。所以,他把考試當成一種威脅。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不會認為考試是在證明什麼,而是把它當成一次提高自己的機會,就算考得不好,他們也不會質疑自己的能力,只會總結一下,接下來,在哪個方面進行提升。
雖然很多的研究證明,人的智商很難提高。但是,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會讓人表現得更好,因為一個人的成功,智商是一方面,相對於智商,努力更為重要。
03不花錢提高成績的心法那麼,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如何用在孩子的學習上呢?
關鍵在於,父母的表揚方式!
比如,你的孩子考試考得不錯,這個時候,你的口頭表揚,非常關鍵,直接決定在孩子的思維中埋下哪種模式。
如果你說:“哇,考了95分,兒子,你太聰明瞭!”很遺憾,這種表揚方式,會讓你的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中。他以後的每一項任務,都會被當成是在證明自己是否聰明。他會害怕自己被證明不聰明。為了戴好這頂聰明的帽子,他會投機取巧,儘量選擇簡單的任務。
如果你說:“哇,考了95分,不錯啊,看來你下了很大的功夫!只要你繼續努力,什麼事都能做成!”這樣,你就會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種子。他會把每一項任務,當成一次成長的機會。它會選擇挑戰更難的任務,不斷突破自己,給你驚喜。
是不是很簡單?有孩子的父母,請收下這個心法。雖然不花錢,但是需要你花點心思。
我自己呢,也在學習使用這個心法。
每次,兒子完成一個挑戰,老是得意洋洋的問我:“爸爸,我是不是很聰明啊?”以前,我會誇他很聰明,他也很受用。學了這個方法之後,我找了一個神童方仲永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們小時候聽過。我也給他講了一遍,當然有所潤色。
這裡附上,需要的朋友可以拿走,不謝。
古代,有個小孩叫方仲永,他的父母都不識字,他5歲的時候,連筆墨紙硯都沒有見過。
忽然有一天,方仲永哭著向父母要紙和筆,說要寫詩。他父親非常驚訝,難道是哪個文曲星下凡嗎?帶著疑惑,從鄰居家借來了文房四寶。
這個時候,方仲永真的拿起筆,寫下了四句詩。父母不識字,也不懂啥叫詩。
同鄉的幾個讀書人聞訊趕來,看完之後,稱讚不已。接著,這些讀書人現場出題,他也能立刻成詩,而且文采絢爛,意味深遠。
於是,五歲神通的事蹟傳開了。
從此,方家開始熱鬧了。你就可以想象,就像現在的網紅一樣,不管是主流還是自媒體,都長槍短炮地過去採訪、直播、蹭流量。
子貴父榮,大字不識的家庭,出了這麼個網紅。方仲永的父親也被人們尊稱為“神父”——神童的父親。
這位“神父”可能是因為沒文化,或者是因為窮怕了,開始沉迷於趁熱點,把神童當成了搖錢樹。也沒想到讓孩子去上學讀書,而是每天帶著小神童,到處路演、開直播、求打賞。
慢慢地,方仲永被不斷地掏空,文思逐漸枯竭。到了十二三歲,作品已經很平庸了。到了二十歲,他的才華全部被沒收了。
最後,文曲星離開了他,方仲永恢復了平庸之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就算你是文曲星下凡,只要你不努力學習,最後也會從“方仲永”變成“傷仲永”。